可敦的意思、可敦的詳細解釋
可敦的解釋
見“ 可賀敦 ”。
詞語分解
- 可的解釋 可 ě 允許:許可。認可。甯可。 能夠:可見。可能。可以。不可思議。 值得,認為:可憐。可悲。可親。可觀。可貴。可歌可泣。 適合:可身。可口。可體。 盡,滿:可勁兒幹。 大約:年可二十。“潭中魚可百許
- 敦的解釋 敦 ū 厚道,笃厚:敦樸。敦厚。敦實。 誠心誠意:敦聘。敦請。 督促:“使虞敦匠”。敦勸。敦促。 姓。 敦 ì 古代盛黍稷的器具。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可敦(kè dūn)是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對君主正妻的尊稱,相當于漢語的“皇後”或“王後”。該詞主要源于突厥、回鹘、蒙古等民族的政治制度,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和曆史特征。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可敦”音譯自突厥語“qatun”,在突厥汗國、回鹘汗國及蒙古帝國時期廣泛使用,專指最高統治者的正妻。其地位僅次于可汗(君主),掌管後宮事務,部分情況下可參與政治決策,如突厥碑銘中提及可敦輔佐可汗處理部族事務。
二、曆史演變與文化内涵
- 政治地位
可敦不僅是家庭象征,更是政治聯盟紐帶。例如,唐代回鹘可敦常與中原王朝聯姻,如甯國公主嫁回鹘英武威遠可汗後稱“可敦”,成為唐回關系的橋梁。
- 軍事與社會職能
蒙古帝國時期,可敦可代行可汗職權。成吉思汗之妻孛兒帖曾被尊為“大可敦”,在其出征期間主持國政。
- 宗教儀式角色
薩滿教儀式中,可敦常主持祭祀活動。遼代契丹可敦需參與“祭山儀”,象征部族繁衍與天地溝通。
三、與相關術語的辨析
- 可賀敦:鮮卑、柔然對可敦的别稱,見于《魏書》記載。
- 哈屯:蒙古語“khatun”的漢譯,元代文獻中與“可敦”混用,如《蒙古秘史》稱成吉思汗妻子為“孛兒帖哈屯”。
- 阙氏(yān zhī):匈奴單于正妻的稱號,與可敦職能類似,但屬不同民族體系。
四、現代使用與學術意義
現代漢語中“可敦”主要用于曆史研究,反映遊牧民族的社會結構。學者通過突厥碑文(如《阙特勤碑》)、漢文史料(如《新唐書》《遼史》)對比,探讨其跨文化政治符號的意義。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豆瓣讀書
- 林幹. 《突厥與回纥史》.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7. 出版社官網
- 劉昫等. 《舊唐書·回纥傳》. 中華書局點校本. 中華書局數據庫
- 額爾登泰, 烏雲達赉. 《蒙古秘史校勘本》.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0.
- 張正明. 《契丹史略》. 中華書局, 1979.
網絡擴展解釋
“可敦”是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對統治者配偶的尊稱,其含義和演變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内涵,主要可從以下方面解讀: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可敦”源自蒙古語和回鹘語,原意為“可汗的妻子”。在不同民族中有語音變體,如鮮卑、柔然、突厥等族稱“可賀敦”“恪尊”,蒙古語中讀作“哈騰”,裕固族先民(回鹘人)也沿用這一稱呼。其地位相當于中原王朝的皇後,是最高統治者的正妻。
二、曆史演變與文化内涵
- 政治職能:在北魏等政權中,“可敦”不僅是尊稱,還參與政治。例如北魏早期實行“子貴母死”制度,可敦虛享尊位,實際職能被分割為皇後(生育子嗣)和保母(撫養儲君),體現遊牧與漢文化的融合。
- 軍事象征:遼代設有“可敦城”(今蒙古國境内),由契丹皇後(如齊王妃)建立,作為漠北軍事重鎮,駐紮精銳騎兵,成為遼國統治邊疆的樞紐。即使遼亡後,耶律大石仍以此為據點建立西遼帝國。
三、相關擴展
- 語言差異:不同時期、民族對“可敦”的寫法多樣,如《新唐書》記載突厥稱“可敦”,《魏書》中鮮卑稱“恪尊”。
- 現代意義:該詞如今主要用于曆史研究,是理解古代北方民族政治結構、性别角色和文化交融的關鍵詞彙。
四、辨析誤區
部分網頁(如)提到“可敦”作為成語表示“品德高尚”,此說法缺乏權威依據,可能與詞義混淆有關,需以曆史文獻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白劄子豹喬鮑夕陽背碑覆局倍時卞璞欂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抄撮塵秕辭無所假翠樓誕告調奏方俗範閑翻躍沸聒供認不諱嗥叫橫斷面荷重黃虀白飯铧鍬灰蓬蓬激變軍額開店珂馬闌珊老一輩磊垝轹弦民間故事盤荒評事譬抑普淖乾乾翼翼瞧破祁紅罄窮磎鼠秋鼙驅剿群起效尤傛華沈祠試香十意說話人嗣德酥蜜澾瀸亭舍皖公山穩惬兀兀騰騰武狀元先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