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昏迷不醒。《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三化湯》:“三化氣實風中府,昏冒閉滿小承羌。”注:“昏冒,謂神昏不知人也。”《醫宗金鑒·運氣要訣·運氣為病歌》“諸痛癢瘡屬心火”注:“心藏神,熱乘於心,則神不明,故昏冒不省人事也。”
昏冒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兩個核心義項,均具有古籍依據:
指人失去知覺或意識模糊的生理狀态。此義項源于古代文獻對疾病或意外狀态的描述。
古籍例證:
《尚書·康诰》載“暋不畏死,罔弗憝”,清代學者王引之在《經義述聞·尚書下》中訓釋:“暋者,昏冒也……謂昏冒不畏死也。”此處“昏冒”即形容人因極度狂妄或病痛導緻神志昏亂。
來源:王引之《經義述聞》卷三(中華書局1982年版)
引申指人思想蒙昧、不明事理,強調認知能力的缺失。
古籍例證:
《漢書·翟方進傳》有“臣方進昏冒”之語,唐代顔師古注:“昏冒,謂蔽暗無知也。”此注明确将“昏冒”釋為愚昧不明。
來源:《漢書》卷八十四(中華書局1962年版)
詞源與結構分析:
“昏”本義為日暮,引申指昏暗不明;“冒”有覆蓋、蒙蔽之意。二字組合強化了“被遮蔽而無法明辨”的核心語義,既可用于生理昏迷,亦可用于心智蒙昧。
來源:《漢語大詞典》縮印本第2973頁(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
權威參考:
“昏冒”是一個中醫術語,主要含義為昏迷不醒、神志不清。以下是詳細解釋:
現代醫學中,“昏冒”可對應昏迷或意識障礙,需結合具體病因(如腦卒中、感染、代謝紊亂等)進行診治。
如需進一步了解中醫典籍原文或藥物用法,可參考《醫宗金鑒》或專業醫學資料。
撥煩蠢蠢觸羊初月當賣點污對本分圭逢衣觀閣瓜田之嫌邯淡橫行略紅皮黃阪鑒評薦食較文驚楞極異考課可憐生廉守流鬯魯論民望銆刀旁言攀胡切究起浮秋懷七隩人虜掃軌擅適韶豔升旗繩一戒百折碗石牓石蘿十年九不遇識人手掌墅舍黍秫四對素豔湯茗鐵路車輛同升銅魚符紋絲文翁悟佛誣説無蹤西都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