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虵虺”。泛指蛇類。亦用以比喻兇殘狠毒的人。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文章》:“﹝ 陳琳 ﹞在 魏 製檄,則目 紹 ( 袁紹 )為虵虺。” 唐 高適 《東征賦》:“寄腹心於梟獍,任手足於蛇虺。” 明 徐霖 《繡襦記·襦護郎寒》:“覻他人形貌,似蛇虺不成蛟,龍門怎高跳。”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蛇虺雖死,餘毒尚染於草木。”
“蛇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義、比喻義及文化背景三個方面綜合解析:
字面解釋
“蛇”即常見的爬行動物蛇類,“虺”在古漢語中特指一種毒蛇(讀作huǐ)。兩者組合後,“蛇虺”字面泛指蛇類,尤其是毒蛇。
比喻義與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貶義,形容人性險惡、狡詐狠毒,如形容心機深沉、善于欺騙或傷害他人的人。例如古籍《顔氏家訓》中提到陳琳寫檄文時稱袁紹為“虵虺”(即蛇虺),暗諷其兇殘。
文化背景補充
該詞兼具動物學指代與人性批判的雙重内涵,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其指向。現代使用中更側重比喻義,常見于文學或批評性文本中。
《蛇虺》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指的是一種毒蛇。虺衍生自古漢語中的蛇類動物的通稱。
蛇虺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虍”和“虍”。“虍”在蛇虺中作為旁字旁音,它的拆分為“虍”和“兒”,而“虍”可以拆分為“虍”和“虍”。
根據筆畫來計算,蛇虺的筆畫總共有8畫。
《蛇虺》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人們經常用蛇來表示這種毒蛇。而在後來的語言演變過程中,逐漸使用“虺”來代表蛇。因此,“蛇虺”成為了表示毒蛇的一個固定詞語。
《蛇虺》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蛇虺」。
在古代漢字中,蛇虺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有一種古代漢字寫法中,蛇虺的寫法為“蛇彗”。而這個寫法在現代漢字中已經不再使用了。
1. 這條山脈有很多毒蛇,你要小心蛇虺的襲擊。
2. 他被蛇虺咬傷後,需要緊急送去醫院救治。
1. 蛇頭:蛇的頭部。
2. 蛇毒:蛇體内的毒液。
3. 虺蛇:與蛇虺意思相同。
近義詞:蛇類、毒蛇、蛇類動物、毒蛇類。
反義詞:無毒蛇、非毒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