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彈奏琵琶的指法之一。 唐 李紳 《悲善才》詩:“天顔靜聽朱絲彈,衆樂寂然無敢舉。銜花金鳳當承撥,轉腕籠絃促揮抹。”
“籠絃”是古代彈奏琵琶時的一種指法術語,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指彈奏琵琶過程中通過轉動手腕、快速撥動琴弦的技法,常見于唐代音樂演奏中。該詞出自李紳《悲善才》詩句“轉腕籠絃促揮抹”,生動描繪了演奏者手腕靈活轉動的動作。
語境分析
在詩句中,“籠絃”與“促揮抹”連用,暗示這一指法具有急促、連貫的特點,可能用于表現節奏明快的樂段,展現琵琶演奏的力度與技巧。
相關延伸
唐代琵琶演奏技法豐富,類似術語還有“掃弦”“輪指”等,不同指法組合可形成複雜的音樂效果。若需深入探究,建議參考《樂府雜錄》《琵琶行》等文獻中對唐代樂器的記載。
由于該詞屬于古代專業術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詩詞或音樂史研究領域。如需進一步考證,可結合敦煌琵琶譜等實物資料綜合分析。
籠絃(lóng xián)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用竹木等材料編制而成的圍欄,用于捕捉鳥獸等動物。
拆分部首:竹(zhú) + 糸(mì)
筆畫數:14畫
籠絃源自于古代漢字,是一種傳統的漢字寫法。在繁體中,籠絃的寫法為「籠絃」。
在古代,籠絃的寫法多種多樣,常見的有「籠絃」、「籠縚」、「籠纖」等。這些不同的寫法都是由于曆史演變和不同文化環境下的書寫習慣所形成的。
1. 他用籠絃圍住了院子,防止動物逃跑。
2. 農民們用籠絃搭建捕魚的陷阱。
1. 組詞:籠網、籠子、籠野、籠罩。
1. 近義詞:圍欄、籬笆、栅欄。
1. 反義詞:逃脫、自由、解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