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籠絃的意思、籠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籠絃的解釋

彈奏琵琶的指法之一。 唐 李紳 《悲善才》詩:“天顔靜聽朱絲彈,衆樂寂然無敢舉。銜花金鳳當承撥,轉腕籠絃促揮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籠絃"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特指中國古代彈撥樂器箜篌(尤其是豎箜篌)的弦組與共鳴箱結構。其釋義需結合樂器形制與文獻記載進行考據:


一、字義解析

  1. 指箜篌的共鳴箱(琴身),形似籠狀,用于擴音。《釋名·釋樂器》載:“箜篌,師延所作……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撥彈之。” 豎箜篌的共鳴箱呈豎立的弧形,類似竹籠框架。

  2. 即琴弦。《說文解字》:“絃,弓弦也。從糸,玄聲。” 引申為樂器上的絲弦。箜篌弦數曆代不一,唐代豎箜篌常見23弦(見李賀《李憑箜篌引》“二十三絲動紫皇”)。

二、整體釋義

“籠絃”合稱,指豎箜篌的弦與共鳴箱組合系統,強調其弦列張于弧形框架的結構特征。北宋《樂書·卷一二九》載:“豎箜篌……體曲而長,二十二弦,豎抱于懷,用兩手齊奏,俗謂之‘擘箜篌’。” 其中“體曲”即形容共鳴箱的籠狀弧形,“弦”則對應弦列。

三、文獻佐證

  1. 形制考據

    唐代杜佑《通典·樂四》:“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二弦,豎抱于懷中,用兩手齊奏。” 印證其“籠”(曲體共鳴箱)與“絃”(多弦并列)的結合。

  2. 實物參照

    日本正倉院藏唐代紫檀木畫槽箜篌(現存唯一唐傳實物),其弓形共鳴箱與弦孔結構可實證“籠絃”的物理形态。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籠絃”是古代彈奏琵琶時的一種指法術語,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彈奏琵琶過程中通過轉動手腕、快速撥動琴弦的技法,常見于唐代音樂演奏中。該詞出自李紳《悲善才》詩句“轉腕籠絃促揮抹”,生動描繪了演奏者手腕靈活轉動的動作。

  2. 語境分析
    在詩句中,“籠絃”與“促揮抹”連用,暗示這一指法具有急促、連貫的特點,可能用于表現節奏明快的樂段,展現琵琶演奏的力度與技巧。

  3. 相關延伸
    唐代琵琶演奏技法豐富,類似術語還有“掃弦”“輪指”等,不同指法組合可形成複雜的音樂效果。若需深入探究,建議參考《樂府雜錄》《琵琶行》等文獻中對唐代樂器的記載。

由于該詞屬于古代專業術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詩詞或音樂史研究領域。如需進一步考證,可結合敦煌琵琶譜等實物資料綜合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隘谷闇行霸道敗井頹垣把絶暴稅八正道本格拉犇厲褊恡表面文章臂彎薄情蠶戶騁逐遲暮椿菌辭呈電唁隄垸服喪黼帟故府寒乞兒猾長歡聲怙富慧秀護欄江尾降祥金漚浮釘踞坐廥廪來芳淋濾鸬杓名牒名動天下木牛剽悍樸馬丕休乾酒情厚遒上驅肥趨庭桡姬深究束藴媮合苟從兔翰推下枉誣王獻之問斬骁壺小秀斜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