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惶駭的意思、惶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惶駭的解釋

亦作“ 惶駴 ”。驚駭。《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 植 益内不自安”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典略》:“至如 脩 者,聽采風聲,仰德不暇,目周章於省覽,何惶駭於高視哉。”《舊唐書·高仙芝傳》:“俄而賊騎繼至,諸軍惶駭,棄甲而走,無復隊伍。”《明史·忠義傳四·李中正》:“驟聞賊至,吏民惶駴,知縣 金會嘉 棄城遁。” 魯迅 《故事新編·鑄劍》:“‘你怎麼認識我?……’他極其惶駭地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惶駭"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惶”和“駭”兩個語素構成,主要形容人因突發的恐懼、驚吓而極度驚慌不安的狀态。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核心釋義

    指因受到突如其來的驚吓或面臨重大威脅、變故而産生的極度恐慌、震驚與害怕。強調内心的慌亂、不知所措和強烈的恐懼感。其程度通常比單純的“害怕”或“驚慌”更深。

  2. 字義分解

    • 惶 (huáng):本義指恐懼、驚慌、心神不定。如《說文解字》對“惶”的解釋側重于内心的恐懼不安。
    • 駭 (hài):本義指馬受驚,引申為震驚、驚懼、使害怕。強調受到強烈刺激後的震驚反應。
    • 組合義:“惶”與“駭”同義複用,起到強調和加重語氣的作用,共同描繪出一種因極度驚吓而心神大亂、驚恐萬分的狀态。
  3. 用法與語境

    • 常用于描述面對突發事件(如災難、噩耗、意外變故)、巨大威脅(如強敵、刑罰)或恐怖景象時産生的劇烈情緒反應。
    • 多用于書面語,帶有一定的文言色彩,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低于“驚慌”、“恐懼”、“害怕”等詞,但在文學、曆史叙述或正式場合中仍可見。
    • 常作謂語、定語或狀語。例如:
      • 衆人聞此噩耗,無不惶駭失色。(作謂語)
      • 他臉上露出惶駭的神情。(作定語)
      • 士兵們惶駭地四散奔逃。(作狀語)
  4. 近義詞辨析

    • 驚慌/恐慌:都指害怕慌張,但“惶駭”程度更深,更強調内心的極度恐懼和震驚。
    • 恐懼/懼怕:都指害怕,但“惶駭”更側重于因突發、強烈刺激引起的即時性、劇烈的驚恐反應。
    • 駭然/愕然:“駭然”指驚訝的樣子,程度可能不及“惶駭”深;“愕然”主要指吃驚發愣。
    • 震駭:與“惶駭”意思非常接近,都指震驚恐懼,常可互換使用。
  5. 權威來源參考

    對于“惶駭”的釋義,可以參考以下權威漢語詞典(請注意,鍊接有效性需實時驗證,此處僅提供來源名稱):

    • 《漢語大詞典》:該詞典是當今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詞典,對詞語的釋義詳盡,注重曆史源流和書證。其對“惶駭”的解釋應包含其核心義及典型用例。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是推廣普通話、促進漢語規範化的權威工具書。其對“惶駭”的釋義簡明扼要,側重現代用法。
    • 《辭源》(第三版):側重考察漢語詞語的古義和源流,對于理解“惶駭”的構成和曆史用例很有幫助。
    • 《古代漢語詞典》:專門收錄古代文獻中的詞語和意義,有助于理解“惶駭”在古代典籍中的具體運用。
  6. 古籍例證(增強權威性)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有使用,例如:

    • 《後漢書·皇後紀下·獻帝伏皇後》:“(曹操)以尚書令華歆為郗慮副,勒兵入宮收後。閉戶藏壁中,歆就牽後出。時帝在外殿,引慮于坐。後被發徒跣行泣過訣曰:‘不能複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時!’顧謂慮曰:‘郗公,天下甯有是邪?’遂将後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鸩殺之。兄弟及宗族死者百餘人,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 後世史家在描述此事件時,常用“帝惶駭”來形容漢獻帝當時的驚恐狀态。
    •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中也常有描寫人物遇到鬼怪時“惶駭”的場面。

“惶駭”意指因突遭驚吓或面臨巨大危難而産生的極度恐慌、震驚害怕的心理狀态。它由表示恐懼的“惶”和表示震驚的“駭”複合而成,程度深重,帶有文言色彩,多見于書面語及對曆史或文學場景的描述中。其權威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辭源》等大型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惶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 拼音:huáng hài
    • 注音:ㄏㄨㄤˊ ㄏㄞˋ
    • 含義:指因突發情況或威脅而感到極度驚慌、恐懼,與“驚駭”同義。
  2. 異體字與擴展

    • 該詞亦寫作“惶駴”,兩者含義相同,屬異體字關系。
  3. 古籍例證

    • 《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注引《典略》:“何惶駭于高視哉”,形容面對高位者的敬畏與慌亂。
    • 《舊唐書·高仙芝傳》描述戰場情景:“諸軍惶駭,棄甲而走”,突顯軍隊突遇敵襲時的驚恐潰散。
  4. 綜合釋義
    該詞多用于描述突發危機或意外事件引發的群體性恐慌,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強調心理狀态的劇烈波動與行為失控。

總結來看,“惶駭”是一個帶有文言色彩的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解讀古籍或進行文學創作時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強度。

别人正在浏覽...

按樂不分勝負吃着碗裡看着鍋裡大雪山脈打一棒快毬子點看鬥雞走狗讀書蛾羅惡有惡報放任封金刊玉俯拾宮鞋詭髻過庭子橫草不拈,竪草不動鶴壽隳剌火車頭見風使船蹇散誡訓晶餅經架景龍揪心輯校菌托課單蘭薰桂馥量具靓袨賃傭六腑砻斵靡衣偷食内資偏至鉛粉牽絲扳藤期貨交易親兄弟球衣撋就澀呐山龍申酌市事鼠耳巾鼠屎宿水飧風台閣體探案颋颋通明麻韋絝穩審先啬線形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