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惶駭的意思、惶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惶駭的解釋

亦作“ 惶駴 ”。驚駭。《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 植 益内不自安”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典略》:“至如 脩 者,聽采風聲,仰德不暇,目周章於省覽,何惶駭於高視哉。”《舊唐書·高仙芝傳》:“俄而賊騎繼至,諸軍惶駭,棄甲而走,無復隊伍。”《明史·忠義傳四·李中正》:“驟聞賊至,吏民惶駴,知縣 金會嘉 棄城遁。” 魯迅 《故事新編·鑄劍》:“‘你怎麼認識我?……’他極其惶駭地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惶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 拼音:huáng hài
    • 注音:ㄏㄨㄤˊ ㄏㄞˋ
    • 含義:指因突發情況或威脅而感到極度驚慌、恐懼,與“驚駭”同義。
  2. 異體字與擴展

    • 該詞亦寫作“惶駴”,兩者含義相同,屬異體字關系。
  3. 古籍例證

    • 《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注引《典略》:“何惶駭于高視哉”,形容面對高位者的敬畏與慌亂。
    • 《舊唐書·高仙芝傳》描述戰場情景:“諸軍惶駭,棄甲而走”,突顯軍隊突遇敵襲時的驚恐潰散。
  4. 綜合釋義
    該詞多用于描述突發危機或意外事件引發的群體性恐慌,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強調心理狀态的劇烈波動與行為失控。

總結來看,“惶駭”是一個帶有文言色彩的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解讀古籍或進行文學創作時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強度。

網絡擴展解釋二

惶駭

惶駭(huáng hài)是一個漢字詞彙,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馬(馬部)和四畫。它的意思是驚慌恐懼的樣子,感到非常害怕或擔心。

惶駭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言文中,最早可以在《孟子·告子上》一書中見到。在當時的使用中,惶駭更多指内心的害怕和不安,用于形容人的情感。

在繁體字中,惶駭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惶駭」。

古代漢字使用方式與今天有一些不同,惶駭在古代寫法中的形狀稍有差異。它的馬部在古代字體中更加簡化,看起來有點像現代字體中的「廠」。同時,駭部在古代字體中則是兩根相交的直線,而現代字體中則是一個有弧度的左向下彎線。

以下是惶駭這個詞的一些例句:

1. 他聽到那個可怕的消息後,心中頓時充滿了惶駭之感。

2. 那個小孩看到大海的浩瀚,感到十分惶駭,緊緊抓住父母的手不願放開。

除了惶駭之外,還有一些與其相關的詞彙:

1. 驚恐(jīng kǒng):形容非常驚慌害怕。

2. 恐懼(kǒng jù):指在面對危險或威脅時感到害怕或緊張。

相反,與惶駭相反的詞彙有:

1. 安詳(ān xiáng):表達心情平靜、安詳,沒有擔憂和恐懼。

2. 從容(cóng róng):表示心态平和,面對事情毫不慌張。

總之,惶駭是一個形容人感到恐懼、驚慌不安的詞彙,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頻繁出現。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