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Jew's ear]∶即“黑木耳”。一種廣泛分布的生長在朽木上、食用真菌( Auricularia auricula )
(2) [treeear]∶中國烹調中用的幾種真菌的任一種
菌的一種,生于朽木上,亦可人工栽培,形狀如人耳,褐色,膠質,可供食用及藥用。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作菹藏生菜法》:“木耳菹,取棗、桑、榆、柳樹邊生,猶軟溼者。”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三·木耳》:“木耳各木皆生,其良毒亦必隨木性,不可不審。”
木耳是漢語中常見名詞,指代一類可食用的膠質真菌。根據權威辭書解釋,其定義包含三個層面:
一、基本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生長在腐朽樹幹上的一種食用菌,形似人耳,黑褐色,膠質,可食用"[1]。該釋義從形态特征(耳狀)、生長環境(腐木)、顔色質地(黑褐色膠質)和用途(食用)四個維度作出精準描述。
二、詞源分析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記載:"木耳,因其形似耳,色黑,故謂之木耳"[2],揭示其命名源于形态類比。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菜部》進一步考證:"木耳生于朽木之上,乃濕熱餘氣所生"[3],闡明其生态特性。
三、分類與别名 根據《中國食用菌志》分類體系,現代生物學将其歸為:
典籍中常見别稱包括:
四、文化意義 《詩經·小雅》"采菽采菽,筐之筥之"中的"菽"字,經鄭玄箋注考證包含食用菌類[5],印證木耳在我國飲食文化中的悠久曆史。宋代林洪《山家清供》詳細記載"木耳煨雞"等傳統烹饪方法,體現其自古以來的食用價值。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清嘉慶刻本. [3] 李時珍. 本草綱目. 明萬曆二十四年刻本. [4] 中國科學院中國孢子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食用菌志. 科學出版社, 2018. [5] 鄭玄. 毛詩鄭箋. 漢熹平石經拓本.
木耳是一種常見的食用真菌,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詞義及相關信息:
木耳屬于真菌界擔子菌綱木耳目,因形狀酷似人耳而得名。其學名為“Auricularia auricula”,中文别名包括黑木耳、雲耳、木蛾等。根據質地和外觀,可分為兩類:
木耳自然生長于栎、楊、槐等120多種闊葉樹的腐木上,單生或群生。中國是最早人工栽培木耳的國家,已有1400多年曆史,現主産于黑龍江、吉林、福建等地。
木耳被譽為“素中之葷”,富含蛋白質、鐵、維生素B/C及膳食纖維。每100克幹木耳含鐵約185毫克,是菠菜的20倍、豬肝的7倍,可改善缺鐵性貧血。此外,其膠質成分有助于潤腸通便,減少脂肪吸收。
中醫認為木耳性平味甘,具有補氣血、潤肺止咳、止血降壓等功效,常用于治療貧血、便秘、高血壓及輔助抗癌。現代研究還發現其多糖成分可增強免疫力、抗氧化。
木耳是中國傳統食材,可涼拌、炒制或炖湯(如木耳炒肉、木耳炖雞)。其質地柔韌、風味獨特,為菜肴增添口感。
如需更全面的信息,可參考權威詞典或中醫藥文獻(如、5、6、8)。
敗俗傷化邊阃伯妃引簸行布氣慚恨長沙市長休飯宸掖村材黛嬌打勤得人意鼎彜砥柱頓解蛾揚遏雲社諷誡分巡道府號根茇海鹘和奸合音字紅衣炮滑甘環列轘曲講勗皆悉結義雞纖克匝匝孔北海老朽冷宦樂态兩廣鸾閣栾華缦裆褲模傳内簿鷗鳥忘機評説頗颣清剔起水缺圮沙麻竹神象神崖歙硯守卡天倪脫真吐談無及險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