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Jew's ear]∶即“黑木耳”。一種廣泛分布的生長在朽木上、食用真菌( Auricularia auricula )
(2) [treeear]∶中國烹調中用的幾種真菌的任一種
菌的一種,生于朽木上,亦可人工栽培,形狀如人耳,褐色,膠質,可供食用及藥用。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作菹藏生菜法》:“木耳菹,取棗、桑、榆、柳樹邊生,猶軟溼者。”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三·木耳》:“木耳各木皆生,其良毒亦必隨木性,不可不審。”
木耳是一種常見的食用真菌,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詞義及相關信息:
木耳屬于真菌界擔子菌綱木耳目,因形狀酷似人耳而得名。其學名為“Auricularia auricula”,中文别名包括黑木耳、雲耳、木蛾等。根據質地和外觀,可分為兩類:
木耳自然生長于栎、楊、槐等120多種闊葉樹的腐木上,單生或群生。中國是最早人工栽培木耳的國家,已有1400多年曆史,現主産于黑龍江、吉林、福建等地。
木耳被譽為“素中之葷”,富含蛋白質、鐵、維生素B/C及膳食纖維。每100克幹木耳含鐵約185毫克,是菠菜的20倍、豬肝的7倍,可改善缺鐵性貧血。此外,其膠質成分有助于潤腸通便,減少脂肪吸收。
中醫認為木耳性平味甘,具有補氣血、潤肺止咳、止血降壓等功效,常用于治療貧血、便秘、高血壓及輔助抗癌。現代研究還發現其多糖成分可增強免疫力、抗氧化。
木耳是中國傳統食材,可涼拌、炒制或炖湯(如木耳炒肉、木耳炖雞)。其質地柔韌、風味獨特,為菜肴增添口感。
如需更全面的信息,可參考權威詞典或中醫藥文獻(如、5、6、8)。
《木耳》一詞在漢語中有兩種含義:
- 在食物領域中,指的是一種黑色、呈珠狀的真菌,常用于烹饪中,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獨特的口感。
- 在植物領域中,指的是一種木質的耳狀突出物,通常生長在樹木的表面上。
《木耳》這個詞的拼音是“mù ěr”,其中:
- 木的部首是“木”,拼音是“mù”,總筆畫數為4畫。
- 耳的部首是“耳”,拼音是“ěr”,總筆畫數為6畫。
《木耳》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直接,就是根據該食物和植物的形态屬性而命名的。
相應的繁體字是「木耳」。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木耳」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甲骨文:無法确認是否有類似「木耳」的形态。
金文:無法确認是否有類似「木耳」的形态。
篆書:無法确認是否有類似「木耳」的形态。
隸書:無法确認是否有類似「木耳」的形态。
楷書:「木耳」的形态和現代基本相同。
1. 今晚的湯裡我加了一些鮮美的木耳。
2. 這棵樹上的木耳形狀奇特。
- 銀耳:一種常見的食用菌,具有補肺、潤燥*********。
- 木耳炒肉:一道傳統的中式菜肴,口感鮮嫩爽滑。
- 黃耳:一種顔色較淺的食用菌,多用于烹饪。
近義詞:黑木耳、雲耳。
反義詞:樹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