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邈俗的意思、邈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邈俗的解釋

超越世俗。 晉 葛洪 《抱樸子·清鑒》:“ 孔融 、 邊讓 ,文學邈俗,而并不達治務,所在敗績。” 晉 葛洪 《抱樸子·知止》:“悲夫,邈俗之士,不羣之人,所以比肩不遇,不可勝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邈俗”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邈”與“俗”二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向對世俗的超脫與疏離。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邈”本義為遙遠、渺茫,引申為超越、超然;“俗”指塵世間的禮法規範或凡庸習氣。因此“邈俗”可解作“遠離塵世紛擾”或“超越凡俗境界”,多用于描述隱逸之士或修道者的精神追求。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晉書·隱逸傳》中“邈矣先生,邈俗遺榮”的記載,印證了該詞在魏晉時期即用于贊譽隱者不慕榮利的高潔品格。其近義詞包括“絕俗”“離塵”,反義詞則為“趨俗”“媚世”,在語義範疇中屬于帶有褒義色彩的書面語詞彙。

現代漢語語境中,“邈俗”常作為形容詞或動詞使用。例如形容文人墨客“邈俗之志”時,既指其不落窠臼的藝術追求,也暗含對庸常生活态度的批判。需要注意的是,該詞在現代口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文學評論或哲學論述中。

網絡擴展解釋

“邈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超越世俗,常用于形容人的品德或境界超脫凡塵。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言行高尚、不沾染世俗瑣事,強調精神或品格的超然性。例如,形容文人雅士追求精神自由,不受物質欲望束縛()。

  2. 出處與古籍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葛洪的《抱樸子》,如:“孔融、邊讓,文學邈俗,而并不達治務,所在敗績。”此處指兩人雖文學造詣超群,卻缺乏治理實務的能力()。

  3. 使用場景

    • 形容有道德修養、志向高潔的人(如隱士、文人)。
    • 描述藝術或思想境界的脫俗(如詩歌、畫作風格)。
    • 古籍中亦含一定批判性,暗指超脫世俗者可能脫離實際(如《抱樸子》中的例子)()。
  4.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超凡脫俗、卓爾不群、高風亮節
    • 反義:庸俗、隨波逐流、市儈
  5. 延伸解析
    該詞帶有古典文學色彩,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書面語或學術讨論中。其内涵既包含對高尚品格的褒揚,也隱含對脫離實際的反思()。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抱樸子》相關篇章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漢稻傍蹊暴明冰涼才氣大才盤盤當處澹漠答讪甸服冬扇夏爐鈍夫繁動該辯改撰剛躁攻劘黃童白叟黃種麾汗見義勇為焦砟截流敬業樂羣冏然揪挦開台鑼鼓克食萊菔來使涼暄賃耳傭目面鋪密書凝粹泥頭酒剽殺皮裡抽肉魄散魂消起棟切悫青莖丘索戎籍腮腺炎食俸屍祭石室金鐀受生司理讨飯棒讨説鐵門限吞金緯谶文宗相顧失色香名邪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