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籍。 唐 李翺 《平原郡王柏公碑》:“ 貞元 二年 淮西 平,詔曰:‘休勳茂伐,書於竹帛,戎籍乃為裨将副,非所以褒功寵德也。’”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内閣二·陳飛》:“近日 吳中 有一 顧 姓者,初應募在戎籍,後得異人傳授,雲一日夜可千裡。”
戎籍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複合詞,現從以下四個角度進行解析:
一、基本釋義 戎籍由"戎"與"籍"兩個語素構成。"戎"本義指兵器,《說文解字》釋為"兵也",引申為軍事、兵車、軍隊等含義;"籍"原指記載賦稅、戶口的簿冊,《周禮》鄭玄注"謂司常典也",後泛指登記名冊。二字組合指與軍事相關的登記簿冊,特指軍籍制度,即古代記載軍人身份、隸屬關系的官方檔案。
二、引證解釋 《宋史·兵志》載:"凡入戎籍者,三代不得脫兵役",表明該制度具有世襲特征。《明實錄·洪武朝》記載:"清理戎籍,核實兵員",反映其在軍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辨析:"戎籍與民籍分,乃衛所制之基"。
三、相關詞彙 同義詞:軍籍、兵籍、武籍 反義詞:民籍、農籍、匠籍 語義辨析:與"軍籍"相比,"戎籍"更具書面語特征,多用于典章制度語境;"兵籍"側重個體士兵登記,而"戎籍"強調系統性軍事檔案。
四、文獻參考 本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軍事類詞條、《中國古代軍制史》(中華書局2003年)第三章戶籍制度,以及《二十四史》中相關兵志記載。
“戎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軍籍或被征召入伍的戰士身份。該詞由“戎”(軍隊)和“籍”(登記名冊)組合而成,表示在軍隊名冊中登記的身份。
因搜索結果均來自低權威性網頁,建議通過《漢語大詞典》或《辭源》等工具書進一步驗證。
北聲表曝蹩拉傧從腷塞捕食蔔食車旅費抽繹鉏灌出餞典衣糞除風擋攻鼓共管管絲詭落古樸骨撾臉含漿胡鯭觳折降德僭狂絞臉僬僥斝彜棘木之下進退損益祭飨口條老人兩潘靈敏度林覺民六論流普猛健秾芳頻顣平法牽延瓊版人事物僧官商域審罰十二卿石塊事情驷馬高門聳激天車庭角透情委棄象尼宵人遐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