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緯書和圖谶的合稱,也稱谶緯。谶書詭為隱語,預言吉兇,荒誕尤過于緯。《隋書·經籍志一》:“説者又雲, 孔子 既叙六經,以明天人之道,知後世不能稽同其意,故别立緯及讖,以遺來世。” 清 朱彜尊 《說緯》:“緯讖之書,相傳始於 西漢 哀 平 之際,而《小黃門譙敏碑》稱,其先故國師 譙贛 ,深明典奧、讖録、圖緯,能精微天意,傳道與 京尹明 ,則是緯讖遠本於 譙氏 、 京氏 也。徵之於史,如‘亡 秦 者 胡 ’、‘明年 祖龍 死’、‘ 楚 雖三戶,亡 秦 必 楚 ’,已為緯讖兆其端矣。”參見“ 緯書 ”。
“緯谶”是漢語中的複合詞,指“緯書”與“谶書”(圖谶)的合稱,屬于中國古代谶緯學說的範疇。具體解釋如下:
緯書
漢代附會儒家經典(六經)所作的神秘預言類書籍,與“經書”相對,内容多涉及天文、曆法、災異等,帶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
例如:《詩緯》《書緯》等,假托孔子所作,實為後世方士編撰。
谶書(圖谶)
以隱語、符號或圖像形式預言吉兇的文本,内容更為荒誕離奇,常被用于政治預言。
例如:王莽篡漢、光武帝劉秀起兵均借助谶語造勢。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隋書·經籍志》或漢代典籍中的相關記載。
《緯谶》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以星宿的緯度來推測出天文現象的預言。緯谶被認為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天文術語之一,用于預測和解釋天體運行的規律。
緯谶由纟(纟是纖維的旁邊部首)和谶(谶包含了許多漢字中常見的構造部首)兩個部首組成,總計9畫。
《緯谶》一詞最早出現在東漢末期,史書中記載了它出現的一些故事。據說,将軍劉備在戰鬥前夕看到了北鬥星的位置發生了變化,他通過這個變化進行了軍事部署,最終獲得了勝利。這個故事成為了将軍劉備預測天象并做出相關決策的一個典型例子,被後人稱為《緯谶》。
緯谶的繁體寫法為「緯諶」。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的緯谶寫作「緯諶」。
1. 通過分析緯谶,我們可以預測出未來的天氣變化。
2. 他憑借對緯谶的研究,成功解釋了當時的天象。
3. 許多古代文獻中都有關于緯谶的描述和記載。
緯谶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是一個專用術語。
緯谶的近義詞包括天文預測、星象推測等。
緯谶的反義詞沒有一個特定的詞語對應,可以使用諸如沒有緯度的預測等來描述相反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