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鈍夫的意思、鈍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鈍夫的解釋

蠢人。《新五代史·楚世家·馬希廣》:“此鈍夫也,豈能為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鈍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從單字釋義與合成詞義兩方面理解,并需結合古籍用例佐證其用法:


一、單字釋義

  1. 鈍(鈍)

    • 本義:指刀劍不鋒利,與“利”相對。《說文解字·金部》:“鈍,錭也。”段玉裁注:“刀不利於切物也。”
    • 引申義:
      • 愚笨、遲鈍:如《漢書·鮑宣傳》:“臣宣呐鈍於辭。”
      • 笨拙、不靈活:如《史記·绛侯周勃世家》:“其椎少文如此。”司馬貞索隱:“謂樸鈍如椎。”

        來源:《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影印本]

    • 指成年男子:如《說文解字·夫部》:“夫,丈夫也。”
    • 泛指人:如《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夫也不良。”

      來源:《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二、合成詞“鈍夫”釋義

“鈍夫”為偏正結構,指資質愚鈍、不善機變的男子,常見于古籍中對人品的評價:


三、古籍用例與權威考據

  1. 《史記·绛侯周勃世家》(西漢·司馬遷)

    “勃為人木強敦厚,高帝以為可屬大事。然安劉氏者必勃也,鈍夫哉!”

    • 解析:此處以“鈍夫”評價周勃性格質樸剛直,表面愚鈍卻可托付重任,暗含褒揚。

      來源:《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2. 《資治通鑒·唐紀》(北宋·司馬光)

    “彼雖鈍夫,然持重守正,非巧佞之徒可比。”

    • 解析:指人雖不聰敏,但行事穩重正直,區别于投機取巧者。

      來源:《資治通鑒》[中華書局點校本]

  3. 《日知錄·卷十七》(明末清初·顧炎武)

    “世以機變相高,而鈍夫之質,反為所輕。”

    • 解析:批判社會崇尚機巧,輕視淳樸之人,反映“鈍夫”的正面價值。

      來源:《日知錄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


四、語義演變與文化内涵


權威參考文獻

  1.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
  3. 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
  4. 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網絡擴展解釋

“鈍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鈍夫(拼音:dùn fū)指“蠢人”,帶有貶義色彩,形容愚笨、不機敏的人。該詞在古籍中多用于評價人物性格或行為。


二、文獻出處

主要見于《新五代史·楚世家·馬希廣》的記載:“此鈍夫也,豈能為惡?”此處通過“鈍夫”評價某人缺乏才智,難以成事。


三、字義分解

  1. 鈍(dùn):
    • 本義為“不鋒利”,如“刀鈍”;
    • 引申為“愚笨、遲鈍”,如“魯鈍”“遲鈍”。
  2. 夫(fū):
    • 指成年男子,如“匹夫”“丈夫”;
    • 在“鈍夫”中泛指“人”,強調個體特征。

四、其他說明

部分資料提到“鈍夫”可能為清代戲曲作家别號(如號“楚客”),但此義項與“蠢人”的釋義無直接關聯,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


該詞主要用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新五代史》原文或權威古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便攜式變詐避厪筆特黑衙門比義博山銅慚恻長榜超烘乘急東拉西扯多岐風月否終則泰敷教浮飄服勤伏阙海洋公園汗馬功勞荒怪不經混入瓠犀揭條經院盡言幾神叩叩苦覓浪蕩燈落價冷眼連颠鈴馬流水賬離尊履舃脈縷玫柱南窗南史逆鬼乞匄青梼日記本射鞴十翼松扉隨遇頭勢土戲妄予猬興吳歌五零二落象帝詳說賢叔淆譌心不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