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甸服的意思、甸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甸服的解釋

(1).古制稱離王城五百裡的區域。《書·禹貢》:“錫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五百裡甸服。” 孔 傳:“規方千裡之内謂之甸服,為天子服治田,去王城面五百裡。” 蔡沉 集傳:“甸服,畿内之地也……五百裡者,王城之外,四面皆五百裡也。”《漢書·王莽傳中》:“公作甸服,是為維城。” 顔師古 注:“《禹貢》去王城四百裡納粟,五百裡納米,皆在甸服之内。”

(2).為“九服”之一,指王畿外方五百裡至千裡之間的地區。《周禮·夏官·職方氏》:“方千裡曰王畿,其外五百裡曰侯服,又其外五百裡曰甸服。”

(3).泛指京城附近的地方。 唐 張喬 《華山》詩:“澄凝臨甸服,險固束神都。”《新五代史·雜傳二·李茂貞》:“但慮軍情忽變,戎馬難羈,徒令甸服生靈,因茲受弊。” 清 錢謙益 《直隸河間府青縣知縣楊應震授文林郎制》:“矧於甸服,近在 扶風 ,當吾擇官憂民之際,安有尤異之政,蔽不上聞者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甸服是中國古代政治地理概念中的重要術語,最早見于《尚書·禹貢》。該詞源于周代“五服制度”,特指以王畿為中心向外劃分的首層行政區,其範圍一般為方圓五百裡,主要承擔農業生産、賦稅繳納及勞役供給等職責。

從詞源學角度解析,“甸”本義為郊外農田,《說文解字》釋為“天子五百裡地”,後衍生出治理田畝之意;“服”指臣屬對天子的義務,合稱即指直屬王畿的服役區域。漢代經學家鄭玄在《周禮注疏》中強調,甸服之民需“治田供谷”,體現其經濟職能的核心地位。

在曆史演變中,甸服制度經曆了三個階段:

  1. 夏商時期:作為原始貢賦區劃,側重實物征收
  2. 西周鼎盛期:結合分封制形成系統化管理,按距離劃分“百裡賦納總,二百裡納铚”的細目
  3. 秦漢以降:隨着郡縣制推行,逐漸轉化為象征性地理概念

現代學者錢宗範在《周代宗法制度研究》中指出,甸服體系本質是“以空間距離體現政治隸屬關系的層級模式”,其制度設計深刻影響着後世中央與地方的權責劃分。該詞現多用于曆史學研究領域,特指上古時期的特定行政區劃制度。

網絡擴展解釋

“甸服”是中國古代政治地理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在不同文獻和時期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1. 基本定義與範圍
    甸服最初指以王城為中心、向外延伸五百裡的區域。根據《尚書·禹貢》記載,甸服是“規方千裡之内”的核心區域,主要負責為天子耕種王田并繳納賦稅(如四百裡納粟、五百裡納米)。

  2. 制度演變與争議

    • 先王之制:早期甸服被視為王畿(天子直轄地區)的一部分,即“邦内甸服”。
    • 周公改制後:甸服被劃為“九服”之一,位于王畿外五百裡至千裡之間,與侯服、綏服等并列。
    • 五服制中的角色:在五服體系中,甸服作為第一服環繞王畿,承擔維護中央統治的職能。
  3. 職能與經濟意義
    甸服的核心職責是為中央提供農業産出和物資,其賦稅形式隨距離王城的遠近而不同(如糧食種類和運輸方式)。這一制度體現了古代“服事天子”的等級化治理模式。

  4. 泛指含義
    唐代以後,“甸服”逐漸演變為京城周邊地區的代稱,如《新五代史》中“甸服生靈”即指京畿百姓。

注意:不同文獻對甸服的具體範圍存在分歧,需結合《禹貢》《周禮》等原文語境分析。若需完整古籍引文或制度對比,可參考、3、5的原始出處。

别人正在浏覽...

包舉辯論不得已而用之蠶蟻澄茄篡夫戴肩颠踣丁零低壓動腳斷滅空獨特獨夜法律顧問反首阜盛寡虞含咽鎬京宏觀世界豁指頭踐帝解械接種急晷靜業侰束劇旁看不過考最空頭情藍菜朗日攔橫骊黃牝牡毛羽未豐閩嶺凝華前拒棋炒啓塞缺刻森森蹜蹜賞秩燒犀觀火申禍無良實核失粘時英水器條華吞景脫根拓開相翼消糜小胥校業席履豐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