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面紅耳赤 ”。
“面紅耳熱”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與出處
該詞形容人因緊張、急躁、害羞等情緒導緻臉部發紅、耳朵發熱的狀态。其最早出處為明代淩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例句為:“見了一個陌生人,也要面紅耳熱的。”。部分文獻也将其與“面紅耳赤”視為近義詞,兩者均源于《朱子語類》的引申用法。
2. 用法與情感色彩
3. 典型例句與文學引用
古典文學中常見該詞,如《紅樓夢》第一百九回提到:“(寶玉)想到這裡,不免面紅耳熱起來,也就讪讪地進房梳洗去了。”。現代用法示例如:“兩人争論得面紅耳熱,最終也未達成一緻。”。
4. 近義詞辨析
與“面紅耳赤”基本同義,但後者使用更廣泛,且可額外表示争吵或激烈辯論的狀态。例如:“他因被當衆批評而面紅耳赤。”
總結
“面紅耳熱”生動刻畫了人在特定情緒下的生理反應,適用于文學描寫或口語表達,需根據語境判斷具體情感(如害羞、憤怒等)。
《面紅耳熱》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形容羞愧、尴尬或害怕時臉上發紅、耳朵發熱的情況。
《面紅耳熱》由“面”、“紅”、“耳”、“熱”四個字組成。
拆分後的部首和筆畫如下: - “面”:由“革”和“面”兩個部首組成,其筆畫數為9; - “紅”:由“紅”部首組成,其筆畫數為6; - “耳”:由“而”和“耳”兩個部首組成,其筆畫數為6; - “熱”:由“火”和“熱”兩個部首組成,其筆畫數為10。
《面紅耳熱》是一個源自古代文學作品的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齊物論》中。在繁體字中,此成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此成語的寫法略有不同。以《莊子·齊物論》的記載為例:“面若少牛,紅沙如血,鼻孔如銅,耳尖如墨,身若栗然,動若處子。”
1. 他在演講時遭遇突發情況,一時間面紅耳熱,語塞了。
2. 身為新員工,她在公司會議上被點名發言,頓時面紅耳熱,有些緊張。
"面面相觑"、“面不改色”、“紅杏出牆”、“火熱情感”
近義詞:局促不安、臉紅耳赤、尴尬
反義詞:鎮定自若、泰然處之、不動聲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