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藩鎮。《晉書·曹志傳》:“或列藩九服,式序王官。” 唐 顔真卿 《與李太保帖》之四:“聖慈含弘,猶佐列藩,不遠伊邇,省躬荷德,恩貸實深。” 宋 嶽珂 《愧郯錄·孝明後制》:“朕昔在列藩,常觀内助,奉晨昏而罔倦,服浣濯而無辭。”
“列藩”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iè fān,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指諸藩鎮,即多個由中央分封的地方政權或諸侯國。原為清朝行政區劃制度,後引申為列舉或排列多個事物。
曆史起源
源于中國古代封建制度,尤其是清朝時期。中央政府為加強地方控制,将國家劃分為多個藩鎮或諸侯國,稱為“列藩”。
文獻例證: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形容列舉或排列衆多事物,強調數量繁雜或範圍廣泛。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晉書》《愧郯錄》等文獻。
《列藩》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指代日本幕府時代的藩,也可以表示在一定區域内統治的軍閥或部落。
根據《康熙字典》,《列藩》的拆分部首是「艸」(草字頭),它的部首是「艸」;拆分的筆畫為13畫。
《列藩》一詞的來源意味着日本幕府時代的一片區域,是指分封給大名的領地,類似于中國的封建王朝中的封地系統。它的繁體字為「列藩」。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漢字的書寫形式可能會有所差異。通常來說,「列藩」這個詞的古代寫法和現代寫法相似,沒有太大差别。
1. 在日本的幕府時代,大名統治着各個列藩。
2. 部落之間經常發生列藩間的争鬥。
藩鎮、藩國、藩主、列侯
領地、封地、屬地、勢力範圍、勢力區域
無藩、無領地、廢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