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ve compassion for;take pity on] 對肉體或精神上遭受痛苦的人或者對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憐憫壯丁
亦作“ 憐閔 ”。亦作“ 憐愍 ”。哀憐;同情。《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聖朝憐閔,詔求其後。”《漢書·武帝紀》:“朕嘉孝弟力田,哀夫老眊孤寡鰥獨,或匱於衣食,甚憐愍焉。” 唐 韓愈 《論今年權停舉選狀》:“陛下憐憫京師之人,慮其乏食,故權停舉選。” 宋 蘇轍 《書<金剛經>後》:“如來憐愍衆生,為設方便,使知出門,即是歸路。”《英烈傳》第三三回:“萬望夫人憐憫勿殺,妾當丢在草野之中,把人抱去,乃是夫人天地之德。” 茅盾 《子夜》三:“ 荪甫 常常打算毫無憐憫地将他們打倒,把企業拿到他的鐵腕裡來。”
“憐憫”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來描述對他人痛苦或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與關懷。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憐憫”是人性中善意的表達,既包含情感共鳴,也隱含道德責任。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無意中流露優越感。在文學、哲學與宗教中,這一概念常被深化為對人類命運的普遍關懷。
憐憫(lián mǐn)一詞指的是對别人的苦難、困境或不幸的情感表示同情、關切或憐憫。
拆分部首:憐(心旁)+憫(心旁,敏部)
筆畫:憐(7畫)+憫(11畫)
來源:《憐憫》一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高嶽傳》當中,形容高嶽對他的部下以極大的憐憫。
繁體:憐憫
古時候漢字寫法:憐憫(憐的旁邊是心字旁,憫的上半部是敏字旁)
例句:他憐憫那些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每天都會給他們提供食物和庇護。
組詞:憐憫心、憐憫人、憐憫他人、同情憐憫。
近義詞:同情、憐愛、憐惜、同情心。
反義詞:冷漠、無情、無動于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