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帷屏。亦借指寝息之所。 晉 潘嶽 《悼亡詩》:“幃屏無髣髴,翰墨有餘跡。” 唐 白居易 《昭君怨》詩:“隻得當年備宮掖,何曾專夜奉幃屏。”《金6*瓶6*梅詞話》第八回:“誰想你另有了裙釵,氣的奴似醉如癡,斜傍定幃屏。”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帏屏漢語 快速查詢。
“帏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帏屏(拼音:wéi píng)指帷帳與屏風的組合,常借代指寝息之所(即卧室或休息的地方)。例如晉代潘嶽《悼亡詩》中“帏屏無髣髴”,唐代白居易《昭君怨》“何曾專夜奉帏屏”,均以“帏屏”代指寝居環境。
在古代詩文中,“帏屏”常被用來營造私密、幽靜的居所氛圍,例如:
現代漢語中,“帏屏”已不常見,多出現于古典文學研究或曆史語境中。如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文本背景理解其象征意義。
以上解釋綜合了漢典、古詩用例等權威來源,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疏。
帏屏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用作擋風遮擋的屏風。
帏屏的部首是巾(巾字頭)和屍,總共有10個筆畫。
帏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行宮内的屏風和帷幕,用于擋風遮擋。
帏屏的繁體字是「幃屏」。
在古代,帏屏的字形稍有變化。字頭為幸字旁,字下沿用屍旁,字形相對較為簡化。
屏風帏幔,共同構成了這個房間的裝飾。
帏幕、帏帳、屏風、屏風帏幔。
擋風屏、遮擋屏、遮風擋屏。
敞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