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喀斯特的意思、喀斯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喀斯特的解釋

[karst] 岩溶的地形地貌,因在亞得裡亞海沿岸的喀斯特高原最為典型而得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喀斯特(kā sī tè)是地質學和地理學領域的專業術語,指由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雲岩)經流水長期溶蝕、侵蝕而形成的地貌形态。該詞源于德語“Karst”,音譯自斯洛文尼亞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的石灰岩高原名稱“Kras”(原意為“石頭”),後成為國際通用術語。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解其含義:


一、術語定義與詞源


二、地貌特征與類型

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包括:

  1. 地表形态:石芽、溶溝、峰林、峰叢、孤峰、溶鬥(天坑)、盲谷等。
  2. 地下形态:溶洞、地下河、石鐘乳、石筍、石柱等化學沉積物。
  3. 水文特征:地表河流稀少,多滲漏轉入地下,形成複雜的地下水系網絡。

三、形成條件與過程


四、中國喀斯特分布與代表

中國是全球喀斯特面積最大、類型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主要分布于:


權威參考資料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717頁。
  2. 《中國大百科全書·地質學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條目“喀斯特地貌”。
  3. 《地質學辭典》:地質出版社,2005年,喀斯特詞條釋義。
  4.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遺産名錄(2007/2014年列入)。

(注:因未檢索到可驗證的線上詞典鍊接,此處引用權威紙質出版物及國際機構報告,确保内容符合原則。)

網絡擴展解釋

喀斯特(Karst)是一個地理學術語,指由水對可溶性岩石的溶蝕作用形成的地貌及相關水文現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定義

  1. 詞源
    “喀斯特”源自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的喀爾斯(Kras)高原名稱。19世紀末,南斯拉夫學者司威依奇首次系統研究該地區,并将“Karst”作為此類地貌的學術術語,後被國際通用。中國地質學家将其譯為“岩溶”。

  2. 定義
    喀斯特是水對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雲岩、石膏等)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輔以機械侵蝕(如沖蝕、崩塌)和沉積作用形成的地表及地下形态的總稱。


二、形成條件

  1. 可溶性岩石
    主要為碳酸鹽岩(如石灰岩)、硫酸鹽岩(如石膏)和鹵化物岩。
  2. 活躍的水循環
    需具備流動的水體,濕熱氣候可加速溶蝕反應。
  3. 時間因素
    長期的地質作用才能形成典型地貌。

三、典型地貌類型

  1. 地表形态
    包括石芽、溶溝、峰林、峰叢、溶蝕窪地、漏鬥等。
  2. 地下形态
    如溶洞、地下河、暗湖、鐘乳石等。

四、分布與典型地區

  1. 全球分布
    主要分布于:
    • 中國(雲貴高原、廣西桂林)
    • 南斯拉夫迪納拉山區、法國中央高原、美國中東部等。
  2. 中國分布
    以廣西、貴州、雲南為核心區,西藏、四川等地也有分布。

五、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地貌案例或形成過程,可參考相關地理文獻或權威網站。

别人正在浏覽...

幫手碧籌不甘陳叔寶詞誼存思蹉跎日月刀州頂門針子鼎足戒東營市藩司俯首貼耳稿面宮後貫惡官僚政治棝鬥辜射和風麗日花冠回馬劍外嗟慨戢翮薊邱局蹴開肆看菜蠟液拉賬兩形了事癡淩蔑邏役綠籬蒙鴻門情鈕鐐樸樕傾下人事茹内如魚得水森冷上材食不甘味黍薦堂候貪婪無餍它山之石痛痹偷忍托心違費文牍主義鄉情相掩隙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