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束縕請火”。 清 錢謙益 《呂季臣詩》序:“國破家亡,年衰歲暮,束緼舉火,轢釜待炊, 季臣 意殊安之。”
“束缊舉火”是一個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束缊”指捆紮亂麻或柴草,“舉火”意為點燃火把。成語字面意思是收集細碎可燃物來生火,比喻在困境中向他人求助,或用微小的力量挽救危局。
出處争議:
核心故事:
原指用捆紮的亂麻作為火種,引申為在絕境中積極尋求幫助或為他人解決困難。
古籍中典型用例為錢謙益所述:“國破家亡……束缊舉火,轢釜待炊”,凸顯困境中不放棄希望的精神。現代可用于描述借助有限資源化解危機的情景。
該成語強調在逆境中主動尋求轉機,既有求助之意,也含積極自救的智慧。需注意不同文獻對典故出處的差異,但核心含義一緻。
《束缊舉火》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幫助人們脫離困境,解決問題,類似于“排除萬難,提供援助”的意思。
《束缊舉火》的拆分部首是:“糸”、“缶”、“丿”和“火”,部首分别是“絞絲的絲”、“陶瓷盛酒器”的“缶”,“撇”的“丿”和“火”的“火”。根據筆畫數來計算,共有15畫。
《束缊舉火》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由範仲淹所撰寫的《嶽陽樓記》中提到的“即其至也,肴脍旨酒,誠笃志于陂陀,可以無忘耳。” 這一句話的後半部分是“可以無忘耳”這個成語的前身。
《束缊舉火》的繁體寫法為“捲緡舉火”。
古時候,《束缊舉火》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些不同。其中,“缊”的古體寫作“緼”,字形中間有一個“糹”字旁,表示繩子或絲綢;“火”的古體寫作“灬”,字形中間為一個火炭。
1. 在遇到問題時,我們應該積極努力,不懼困難,勇敢地束缊舉火。
2. 他是一個善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人,經常能夠及時給予别人適時的束缊舉火。
1. 縛手無策:形容束手無策,無法解決問題。
2. 舉世無敵:形容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領域中超過任何其他人或事物,無人可以與之媲美。
1. 騰挪出路:指通過努力排除困難,找到突破口。
2. 改弦更張:表示改變方法或策略,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1. 無動于衷:指對他人困境不聞不問,沒有任何行動。
2. 不痛不癢:指對問題沒有真正的關心和解決的意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