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别人著作後面加評論批注。 清 黃宗羲 《<天嶽禅師詩集>序》:“不知先賢之學,如百川灌海,以異而同,而依傍集注,妄生議論,認場屋為兩廡,年來遂有批尾之學。” 清 黃宗羲 《<馬虞卿制義>序》:“黠者從而張皇其間,寱語狂吠,發為時文之批尾。面牆之士子,遂以批尾為學。”
“批尾”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pī wěi,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兩種解釋:
學術批注含義
指在他人著作的末尾或空白處添加評論或批注。這一用法源自清代學者黃宗羲的文獻記載,例如他在《<天嶽禅師詩集>序》中提到“批尾之學”,批評當時學者依賴集注、妄加議論的現象。這類批注常用于古籍校勘或學術讨論中。
成語化引申含義
現代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意為“對事情的末尾進行批評或指責”。這裡的“尾”指末尾部分,強調對收尾階段的負面評價,例如項目驗收時挑剔細節。
《批尾》是一個漢字詞語,下面将為您介紹它的意思、構成部分、字形來源、繁體字形、古代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
根據語境,批尾可以有多種含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批尾》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
分别表達了手的動作和尾部的形狀。
《批尾》的字形來源于古代漢字的演變。
最早的時候,字形像一隻手持尾巴并朝下甩動。後來簡化為現在的形狀。
在繁體字中,批尾的字形保持不變。
在古代寫法中,批尾的字形有所變化:
批的上部分類似于現代的扌,下面則是類似于現代的肺字旁。
尾的上部分像現代的艹字旁,下面則是類似于現代的尾巴。
1. 他寫了一封長信,末尾批了個尾。
2. 這是小說的批尾部分,作者對主角的命運進行了一個總結。
1. 批閱:審查或審閱文件、文章等。
2. 批注:在文件、書籍等上面寫下自己的看法、意見或解釋。
3. 開篇:文章、演講等的開頭部分。
4. 末段:文章、演講等的結尾部分。
通過上述介紹,我們了解到,《批尾》是一個由扌和尾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它的意思包括人或物的末尾部分、塗抹在文件末尾的印章、事物的最後階段等。同時,我們還了解到它的字形來源、繁體字形、古代漢字寫法,以及一些相關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