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暈倒。《左傳·定公四年》:“由于 徐蘇 而從” 晉 杜預 注:“以背受戈,故當時悶絶。”《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元年》:“ 密 為流矢所中,堕馬悶絶。” 宋 洪邁 《夷堅支志甲·董小七》:“嘗獨宿其中,天氣盛寒, 董 糊窒鏬隙,置煴火,飲村醪一杯而就寝。熱甚,氣不宣洩,遂悶絶,傍無知者。” 清 毛祥麟 《對山馀墨·某公子》:“公子既悶絶,遂不省以後事。”
“悶絕”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進行理解:
本義為“暈倒”
指因外界刺激或身體原因導緻的短暫意識喪失,如《左傳·定公四年》記載“悶絕”為受傷後暈厥的狀态。類似用法在《資治通鑒》中也有出現,描述李密中箭後“堕馬悶絕”。
引申為“窒息”
部分典籍(如《素問·風論》)提到“悶”可指氣滞不通,進而引發窒息感,甚至假死狀态。
佛教術語
在《瑜伽師地論》中,“悶絕”被列為意識暫停活動的五種情況之一,與“睡眠”“無想定”等并列,指因身心極度困頓導緻的精神停滞狀态。
日語網絡用語的引申
日語中“悶絕”原指昏厥,後衍生出“超乎尋常的強烈感受”之意,常被用于誇張表達(如形容極度興奮或震驚),但此用法屬于非正式場合的戲谑表述。
書面語中的保留
現代部分詞典(如《漢典》)仍收錄“悶絕”為“暈厥”的書面表達,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
口語中的淡化
日常交流中更常用“暈倒”“窒息”等替代詞,“悶絕”已較少單獨使用,僅在特定成語或複合詞中出現(如“悶絕狀态”)。
注意:解釋時需區分語境,避免混淆古典義與衍生義。如需引用專業領域(如佛學)的定義,建議參考權威文獻進一步核實。
悶絕這個詞是形容一個人因為缺氧或窒息而突然失去呼吸能力,導緻無法呼吸、昏迷或死亡的狀态。
悶絕的部首是門,共由兩個筆畫組成。
悶絕源自于古代的文字和用法,其中“悶”表示窒息、難以呼吸的狀态,“絕”表示停止、斷絕。因此,悶絕的意思就是由于窒息而完全停止呼吸。
悶絕的繁體字為悶絕。
在古時候,悶絕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悶可以寫作門口青聲,“門”表示關閉、封閉,“口”表示出入的地方,“青聲”表示缺氧時無法發聲;絕可以寫作缺索,表示氣息斷絕不通。
1. 他在狹小的空間中久久被悶絕,幸好及時被救出來。
2. 大火中的濃煙使得人們很容易悶絕而無法及時逃生。
1. 窒息:指由于缺氧或窒息導緻呼吸停止。
2. 昏迷:指由于缺氧或其他原因導緻意識完全或部分喪失。
3. 死亡:指生命完全停止,無法複蘇。
1. 喘息:指恢複正常呼吸,擺脫悶壓感。
2. 充足:指空氣或呼吸的供應充足,不會導緻窒息。
3. 心曠神怡:指心情舒暢,呼吸順暢。
1. 悶熱:指空氣濕度大、氣溫高,讓人感到不舒適。
2. 悶悶不樂:形容心情低落、郁悶不舒服的狀态。
3. 悶聲不響:形容一直保持沉默,守口如瓶。
4. 悶悶地:形容情緒低落、無精打采的樣子。
可以使用這些例子和詞彙來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悶絕這個詞的意思。【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