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恍若的意思、恍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恍若的解釋

(1).茫然。 唐 牛僧孺 《玄怪錄·岑順》:“使者復命, 順 忽然而寤,恍若自失。” 金 段成己 《醒心亭》詩:“翛然自得天遊趣,恍若那知地境靈。”

(2).好像,仿佛。 唐 韓愈 《答李秀才書》:“ 元賓 之面容,恍若相接。” 宋 葉適 《醫工歎重贈柳山人》詩:“一身盡異形質變,恍若土木徒人言。”《老殘遊記》第二回:“隻是到後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裡彈似的。” 劉白羽 《火光照紅海洋》:“狂嘯的海風與澎湃的海濤從幾面襲來,使你恍若置身于海上懸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恍若"是一個漢語書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仿佛、好像,常用于描述一種模糊、不确定或帶有主觀感受的相似狀态。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核心釋義:

    • 仿佛;好像。表示對某種情境、感覺或狀态的比拟,帶有不确定或主觀想象的意味。它強調主體在特定時刻産生的感知,這種感知可能與現實存在一定距離或偏差。例如:"眼前景象恍若夢境"(眼前的景象仿佛夢境一般)。
  2. 語義特征與用法:

    • 書面語色彩濃厚:"恍若"主要用于書面語或文學作品中,口語中較少使用,顯得較為文雅。
    • 側重主觀感受:它不僅僅表示客觀上的相似,更強調說話者或觀察者内心的感受、聯想或錯覺。常與描述心理狀态、視覺印象、回憶或想象的語境結合。
    • 常與比拟搭配:後面常接"一般"、"似的"、"如"等詞語,構成"恍若...一般/似的/如..."的結構,使比拟更完整。例如:"琴聲悠揚,恍若天籁之音"。
    • 可帶輕微虛幻感:有時隱含所感知的景象或狀态帶有不真實、難以捉摸或稍縱即逝的意味,與"恍然"(形容忽然醒悟或模糊不清)有部分語義關聯。
  3. 經典文學用例(增強權威性與):

    • 在《紅樓夢》中,曹雪芹常用"恍若"描繪大觀園如夢似幻的景象或人物飄渺的情态。例如描寫太虛幻境時,常有恍若仙境的筆觸(具體章節需查證原著)。
    • 湯顯祖《牡丹亭·驚夢》:"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閑尋遍。在幽閨自憐。" 雖未直接出現"恍若",但其描繪的夢境與現實交織的迷離感,正是"恍若"一詞常出現的語境氛圍。

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恍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茫然狀态
    指人處于精神恍惚或不知所措的狀态。例如唐代牛僧孺《玄怪錄》中“恍若自失”,描述人突然清醒後茫然若失的感受。

  2. 仿佛、好像
    表示事物或場景的相似性,如《紅樓夢》中“恍若神妃仙子”,形容人物形象宛如神仙。


二、詞義解析


三、用法與例句

  1. 古典文學

    • 唐·韓愈:“元賓之面容,恍若相接”。
    • 《老殘遊記》:“恍若有幾十根弦在彈奏”。
  2. 現代語境
    多用于書面語或修辭,如“夜色中遠山恍若水墨畫”。


四、總結

“恍若”兼具描述心理狀态(茫然)與比喻(仿佛)的雙重含義,常見于文學作品中增強畫面感和意境。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阿弟白本白俄羅斯白手成家昌披乘間投隙齒朝之士楮練促拍大白天大而無當啖嚼登禮雕弱底發獨斷對外關系恩隱奉地封門佛郁棺器浩闊槐江胡枝扯葉截頭渡解腕金寶牌金交椅集中來教龍鄉蟒緞蒲鴿千秋節錢紙峭澀敧倒氣格清翠取迳三長善月賞際上禮笙咽施绯拖綠實用主義術計嗣立肅淡泰壇陶闆天畢天可汗跳下黃河洗不清同盟國頭大嵬崿污滅舞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