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恍若的意思、恍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恍若的解釋

(1).茫然。 唐 牛僧孺 《玄怪錄·岑順》:“使者復命, 順 忽然而寤,恍若自失。” 金 段成己 《醒心亭》詩:“翛然自得天遊趣,恍若那知地境靈。”

(2).好像,仿佛。 唐 韓愈 《答李秀才書》:“ 元賓 之面容,恍若相接。” 宋 葉適 《醫工歎重贈柳山人》詩:“一身盡異形質變,恍若土木徒人言。”《老殘遊記》第二回:“隻是到後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裡彈似的。” 劉白羽 《火光照紅海洋》:“狂嘯的海風與澎湃的海濤從幾面襲來,使你恍若置身于海上懸崖。”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恍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茫然狀态
    指人處于精神恍惚或不知所措的狀态。例如唐代牛僧孺《玄怪錄》中“恍若自失”,描述人突然清醒後茫然若失的感受。

  2. 仿佛、好像
    表示事物或場景的相似性,如《紅樓夢》中“恍若神妃仙子”,形容人物形象宛如神仙。


二、詞義解析


三、用法與例句

  1. 古典文學

    • 唐·韓愈:“元賓之面容,恍若相接”。
    • 《老殘遊記》:“恍若有幾十根弦在彈奏”。
  2. 現代語境
    多用于書面語或修辭,如“夜色中遠山恍若水墨畫”。


四、總結

“恍若”兼具描述心理狀态(茫然)與比喻(仿佛)的雙重含義,常見于文學作品中增強畫面感和意境。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網絡擴展解釋二

恍若

恍若一詞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形容事物或情況非常相似或幾乎一樣。它可以用來描繪兩種或多種事物之間的相似度。

恍若的字的拆分部首為心旁、同旁和女旁,分别為忄(心)、口(同)和女。其總筆畫數為11畫。

恍若這個詞來自于《莊子•外物》一篇,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左右的戰國時期。它最初是用來描述人的意識狀态,表示人在思考或者回憶過程中,對事物的感知和認知模糊或混亂。

在繁體字中,“恍若”保持了一樣的寫法。恍的左半部分寫成「恍」字中加「彳」寫成,而右半部分是「䒑」;而「若」字和簡體一樣是「若」。

古時候,恍的寫法有些不同。在《說文解字》中,恍字的上部被寫成「光」,中間是「口」,下面是「月」。這個寫法表示了人在黑暗的夜晚猶如口中之月,即描繪了恍若的模糊感。

恍若可以用在很多例句中。例如:他的樣子恍若是個仙人;她的笑容恍若照亮了整個房間。

關于組詞,可以有恍若若有若無、恍若能見鬼等。恍若的近義詞有仿佛、似乎、幾乎等。而恍若的反義詞則是明顯、明确、确切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