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過聽的意思、過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過聽的解釋

(1).錯誤地聽取。《戰國策·燕策二》:“将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郄,遂捐 燕 而歸 趙 。”《漢書·哀帝紀》:“朕過聽 賀良 等言,冀為海内獲福,卒亡嘉應。” 顔師古 注:“過,誤也。”《三國演義》第一○一回:“朕因過聽宦官之言,一時召回丞相。今日茅塞方開,悔之不及矣。”

(2).用作謙詞。《史記·三王世家》:“陛下過聽,使臣 去病 待罪行閒。” 唐 駱賓王 《上吏部裴侍郎書》:“不圖君侯忽垂過聽,禮以弓招之恩,任以書記之事。” 宋 劉摯 《論分析助役》:“臣四海之内,孤立獨進,陛下過聽,任以風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過聽(guò tīng)是古漢語詞彙,現罕用于現代漢語,其核心含義為錯誤地聽取或聽信,常指因輕信而采納不實之言。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角度分層解析:


一、釋義溯源

  1. 本義

    “過”指過失、錯誤,“聽”指聽取、采納,合指聽信錯誤言論。《漢語大詞典》釋為:“誤聽;錯誤地聽信”,強調因失察而接受不實信息。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載漢文帝言:“公奈何衆辱我,獨無間處乎?” 張釋之答:“今陛下以啬夫口辯而超遷之,臣恐天下隨風靡靡,争為口辯而無其實。且下之化上疾于景響,舉錯不可不審也。”文帝稱:“過聽之言不可用。”此處指君主反思誤信伶牙俐齒之言。

  2. 引申義

    在司法語境中,特指斷案者偏聽偏信導緻誤判。《古代漢語詞典》引《漢書·刑法志》:“刑者不可複屬,雖悔無及,過聽失實,皆可為鑒。” 凸顯聽信片面之詞對司法公正的危害。


二、語義演變

該詞盛行于先秦至漢代文獻,多用于君臣谏言、司法評議等嚴肅語境。唐宋後逐漸式微,現代漢語中已被“偏聽”“誤信”等替代,僅存于古籍研究或仿古修辭中。


三、權威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2022年修訂版,第10卷,第348頁。

    過聽:誤聽;錯誤地聽信。

  2.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543頁。

    過聽:指斷案失實,因偏信而誤判。

  3. 《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卷一百二《張釋之馮唐列傳》,2013年版。

    文帝曰:“過聽之言不可用。”


四、現代啟示

“過聽”雖為古語,但其警示意義曆久彌新:

網絡擴展解釋

“過聽”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具體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錯誤地聽取
    指因誤信他人言論或信息而作出錯誤判斷,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 《戰國策·燕策二》提到:“将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郄”,指因誤信導緻矛盾。
    • 《三國演義》中,漢獻帝自稱“朕因過聽宦官之言”,表達因誤聽讒言而後悔。
  2. 謙辭用法
    古代臣子或下屬用于自謙,表示“承蒙聽取(我的意見)”。例如:

    • 《史記·三王世家》中,霍去病說“陛下過聽,使臣去病待罪行閒”,以示謙卑。

二、引申含義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過聽”延伸為“盲目聽從他人,缺乏獨立判斷”,強調對盲從行為的批評。例如:“教育中若一味過聽權威,可能抑制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三、經典案例

《史記·循吏列傳》記載,晉國法官李離因“過聽殺人”(誤判死刑)而自責自殺,體現古代對司法誤判的嚴肅态度。


“過聽”需結合語境理解,既可指客觀的誤聽行為,也可作謙辭,現代也用于批判盲從現象。建議參考《戰國策》《史記》等原文加深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黯紅犇遯暢所欲為稠缛傳花擊鼓春蔥楚雀大蒐掂對疊宿定積分笃密傅近告近耕釣貫耳海軍呢何患無辭轟鳴畫舫賤貿腳趾拇街樹精米悸罔舉措失當狂逆缧臣樂趣靈乩門枋密栗難為逆折披毛求疵屏藏平緩譬曉祇悔人色驲遞瑞牒若鞮乳臭小兒商行神資首時衰城疏疏拉拉肆手素幡他山天壤之别投契峞違戾微氣象學位于為政心蕩神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