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時天子明堂的中央室。《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天子居大廟大室” 唐 孔穎達 疏:“今中央室稱大室者,以中央是土室。土為五行之主,尊之故稱大…… 周 之明堂亦應土室在中央,大於四角之室也。”
(2).土屋。《史記·匈奴列傳》:“夫力耕桑以求衣食,築城郭以自備,故其民急則不習戰功,緩則罷於作業。嗟土室之人,顧無多辭。”《後漢書·袁閎傳》:“ 閎 遂散髮絶世,欲投迹深林。以母老不宜遠遁,乃築土室,四周於庭,不為戶,自牖納飲食而已。” 南朝 梁 劉孝标 《辨命論》:“瑤臺夏屋,不能悅其神。土室編蓬,未足憂其慮。” 唐 杜甫 《西枝村夜宿贊公土室》詩之二:“土室延白光,松門耿疏影。” 清 夏燮 《中西紀事·粵民義師》:“自相國去後, 英 人自恃其積年之狼亢,見後至者,以為土室懦夫,易而侮之。”
“土室”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古時天子明堂的中央室
這是古代禮制建築中的特定結構。根據《禮記·月令》記載,天子在季夏之月居于“大廟大室”,唐代孔穎達注解為“中央是土室”,因土為五行之主,地位尊崇,故稱“大室”。
土屋或簡陋的居所
指用泥土建造的房屋,常用來形容貧寒或隱逸的住所。例如《史記·匈奴列傳》中提到“土室之人”,《後漢書》記載隱士袁闳“築土室自居”。
古籍中的用例:
成語含義:
作為成語,“土室”比喻簡陋狹小的房屋,強調物質條件的匮乏。
如需更具體的古籍原文或現代研究,可參考《禮記》《史記》等文獻。
土室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土和室。
根據漢字的結構,我們可以拆分土室的部首,其中土是左邊的部首,表示土地或者泥土;室是右邊的部首,表示房屋或者室内。
土室的來源比較簡單,就是将土和室組合在一起形成的一個詞語。在這個詞語中,土的意思是指土地或者泥土,而室則表示房屋或者室内。
在繁體字中,土室的寫法與簡體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土室的表示方法也基本保持不變。
下面是一些例句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土室:
一些與土室相關的組詞包括土坡、土牆、土堆等。這些詞語中的土都指的是土地或者泥土,而後面的詞語則表示具體的物體或者結構。
土室的近義詞可能有房屋、卧室等,反義詞可能有高樓大廈、空曠等。這些詞語在表達房屋或者室内的意思時與土室類似,但是語義上可能有細微的差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