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服的意思、除服的詳細解釋
除服的解釋
(1).謂祥祭之服。古代喪祭,父母死後周年的祭禮,稱小祥;兩周年後的祭禮,稱大祥。《禮記·雜記下》:“有父之喪,如未沒喪而母死,其除父之喪也,服其除服,卒事,反喪服。” 鄭玄 注:“除服,謂祥祭之服也。” 孔穎達 疏:“服其除服者,謂母死既葬,後值父應大祥,除服以應祥事,故雲服其除服也。”
(2).脫去喪服。謂不再守孝。《史記·刺客列傳》:“久之, 聶政 母死,既已葬,除服。”《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葬畢,皆除服。”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十三:“經王大臣等屢疏,乞既葬除服。”
詞語分解
- 除的解釋 除 ú 去掉:除害。除名。除根。鏟除。廢除。排除。除暴安良。 改變,變換:歲除(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除夕。 不計算在内:除非。除外。 算術中用一個數去分另一個數,是“乘”的反運算:除法。 台階:階除
- 服的解釋 服 ú 衣裳:服裝。制服。 穿衣裳:服喪。服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藥)。 作,擔任:服務。服刑。服兵役。 順從:信服。佩服。降(俷 )服。服辯(舊指認罪書)。服膺(牢記在胸中,衷心信服)。
網絡擴展解釋
“除服”是中國古代喪禮中的重要儀式,指守孝期滿後脫去喪服的行為,具體含義及文化背景如下:
1.基本定義
- 除服亦稱“除喪”“脫服”,俗稱“脫孝”。其核心是結束守喪期,恢複日常生活。例如《三國演義》中提及“設祭除服,然後成親”,即守孝結束後方可婚嫁。
2.時間節點
- 古代喪禮分兩階段:
- 小祥:父母去世一周年後的祭禮;
- 大祥:兩周年後的祭禮。
- 最嚴格的“斬衰”服(如孝子、承重孫所穿)需守滿27個月,在“禫祭”(第27個月)後正式除服。
3.五服制度的差異
- 根據親屬關系親疏,喪服分為五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除服時間不同。例如:
4.後續禮儀
- 除服後需“素服終月”(穿素色衣物一個月),之後才可恢複常服。這一過程體現了從哀悼到日常的過渡。
5.與“成服”的對比
- 成服:喪禮初期親屬按禮制穿上對應喪服;
- 除服:喪期結束後脫去喪服,兩者是喪禮中首尾對應的儀式。
“除服”是古代喪禮中标志守喪結束的儀式,體現了儒家“慎終追遠”的倫理觀念。其具體實施與五服制度、時間節點緊密相關,需結合曆史文獻(如《禮記》《三國志》)進一步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除服》這個詞的意思是指脫下(衣物、飾品等),解去(封印、束縛等)。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第一個部首是“巾”,表示巾帼、布料等相關的意思;第二個部首是“衣”,表示衣物。根據筆畫來拆分,《除服》一詞共有12個筆畫。
這個詞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服飾文化,當時的人們有時需要脫下衣物或飾品來進行某種儀式或儀式的結束。因此,《除服》一詞就慢慢地形成并且被廣泛使用。
在繁體字中,《除服》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也是類似的,沒有太大的區别。
以下是一些關于《除服》的例句:
1. 他在家中除去了外套,準備休息一會兒。
2. 葬禮結束後,親屬們需要除掉喪服,向亡者告别。
3. 他在儀式上解開了束縛,象征着自由與解放。
一些與《除服》相關的組詞包括脫發、脫離、脫水等。在意義上與《除服》相近的詞有取下、解下等。相反意義的詞是穿上、戴上等。
希望這些回答能滿足你的要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