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消耳息的意思、耳消耳息的詳細解釋
耳消耳息的解釋
指聽聞所得的消息。 元 無名氏 《争報恩》第三折:“如今耳消耳息,打聽的 千嬌姐姐 有難。” 元 無名氏 《獨角牛》第二折:“我耳消耳息,打聽的 深州 饒陽縣 有箇小廝,喚做什麼‘吃劉千’,説那小廝一對拳,似剪鞭相似。”
詞語分解
- 耳的解釋 耳 ě 聽覺和平衡感覺的器官(通稱“耳朵”):耳背(坕 )。耳垂。耳鬓厮磨(?)。耳穴。耳聰目明。耳濡目染。 像耳朵的東西:木耳。銀耳。 像耳朵一樣分列兩旁的東西:耳房。鼎耳。 聽說:耳聞。耳軟。耳順
- 息的解釋 息 ī 呼吸時進出的氣:鼻息。喘息。歎息。窒息。瞬息萬變。 停止,歇:休息。歇息。息怒。息兵。息事甯人。息止。平息。偃旗息鼓。 繁殖,滋生:休養生息。滋息。 音信:消息。信息。 兒女:子息。 利錢:息
專業解析
"耳消耳息"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組,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語境及字義進行解析。該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收錄較少,主要可從字源和古籍用例中探尋其意:
-
字義解析
- 耳:本義指聽覺器官,引申為“聽聞”、“聽說”。
- 消:有“消失”、“消散”、“消減”、“消受”(承受、忍受)等義。
- 息:可指“氣息”、“呼吸”、“消息”、“停止”、“休息”等。
- 綜合來看,“耳消耳息”的核心意象與“聽聞”和“消息的消長”相關。
-
整體釋義
根據字義組合及古漢語表達習慣,“耳消耳息”通常理解為:
- 指聽到的消息或傳聞漸漸消散、平息或不再被人提起。 強調某種信息(常指閑言碎語、流言蜚語或小道消息)從被人聽聞、議論到最終沉寂、消失的過程。
- 形容聲音極其微弱,若有若無,幾乎聽不見。 此義項相對少見,更側重于聽覺感受,形容聲音細微到如同消失、隻剩一絲氣息的程度。
-
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作品中,常帶有一種動态描繪感,展現消息或聲音從有到無的消逝狀态。例如:
- 關于那場風波的議論,如今已是耳消耳息,無人再提了。(指傳聞消散)
- 夜深人靜,隻聞窗外蟲鳴耳消耳息。(指聲音微弱)
權威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撰):提供了“耳”、“消”、“息”等字的古文字形和本義,是理解字源的基礎。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收錄了大量古漢語詞彙和釋義,是查詢古語詞義的權威工具書。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作為大型曆史性漢語語文辭典,對收錄的詞語(包括生僻詞)提供詳盡的釋義和書證。
- 古典文學作品用例(如《紅樓夢》等明清小說):雖然“耳消耳息”本身在經典名著中直接出現的頻率不高,但其構詞法和表達方式符合古漢語習慣,類似表達可在明清白話小說中找到語境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耳消耳息”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ěr xiāo ěr xī,其核心含義是指通過聽聞獲得的消息或傳聞。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字面理解:通過“耳”(聽覺)接收并“消”(消化、處理)信息,最終形成“息”(消息)。
- 引申義:泛指從他人處間接聽到的傳聞或未經證實的消息,常見于古代戲曲或白話小說中。
2.古代用例
- 元代無名氏《争報恩》第三折中提到:“如今耳消耳息,打聽的千嬌姐姐有難。”
- 另一元代作品《獨角牛》第二折中也有類似用法:“我耳消耳息,打聽的深州饒陽縣有個小厮……”
這兩處均指通過聽聞探知他人動态或事件。
3.使用場景與特點
- 語境:多用于口語或非正式書面表達,強調信息的間接性。
- 現代適用性: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更多作為文學或曆史詞彙出現。
4.補充說明
- 近義詞:道聽途說、傳聞。
- 反義詞:親眼所見、确鑿消息。
- 注意:詞中重複“耳”字,可能為強調“聽聞”這一動作的反複性。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白話詞彙的用法,可參考元代雜劇或相關詞典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表侄女标準像逞變馳名當世寸利必得大理岩導仗電察點除雕斲恩意匪啻更仆難數牿服顧恤菡萏淮南王醮筵讦細祭號跻跻跄跄躤柳橛株駒開水狂夢坤元兩腳居間曆子龍東籠毂論托忙刼刼炮竿樸悍巧曆清防齊钺蚺膽儒宮三家村少年砂紙食甘寝甯逝物視印嗣位宋椠素期趿鞋挑兵透靈兒頑鈍委化玮藝蝦荒蟹亂向日葵小會消極修辭蕭朱西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