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抗策的意思、抗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抗策的解釋

謂揚鞭驅馬。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 唐 儲光羲 《終南幽居》詩:“抗策還 南山 ,水木自相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抗策"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核心可拆解為“抗”與“策”二字:

  1. 基本含義:

    • 抗: 本義指抵抗、抵禦(如“反抗”、“抗争”),引申有匹敵、相當(如“抗衡”)、剛正不屈(如“抗節”)之意。
    • 策: 本義指馬鞭(如“鞭策”),引申有計謀、策略(如“計策”、“決策”)、古代考試文體(如“策論”)、驅趕、激勵(如“策馬”、“鞭策”)等意。
    • 抗策: 将兩字結合,其基本含義可理解為:
      • 舉起馬鞭: 這是最直觀的字面意思,指手持馬鞭準備驅馬前行。例如描述人物動作:“抗策而馳”。
      • 運用策略進行抵抗/抗衡: 引申指運用智謀、策略來對抗、抵禦或匹敵某種力量或局面。例如描述應對挑戰:“抗策強敵”。
  2. 引申與文學意象:

    • 在古典詩文中,“抗策”常帶有昂揚奮進、積極進取的意象。手持馬鞭(抗策)象征着啟程、遠行、追求理想或面對挑戰的決心與行動力。例如形容志士離家遠遊或奔赴前程:“抗策去故鄉”。
    • 它也可能隱含一種不屈不撓、堅守原則的姿态,與“抗節”之意相通。例如描述隱士或忠臣不屈服于壓力:“抗策歸山林”。
  3. 使用注意:

    • “抗策”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作為固定詞組使用,更多是作為臨時組合出現在仿古或特定文學表達中。
    • 理解其确切含義必須緊密結合上下文。在大多數需要表達“運用策略抵抗”或“舉鞭啟程”的現代語境中,更常用“運籌帷幄”、“制定對策”、“揚鞭策馬”、“啟程出發”等更清晰明确的詞語替代。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抗策”一詞有兩種不同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一、作為現代成語(較新用法)

  1. 基本含義:指采取有力措施應對困難,強調勇敢與策略結合。
    • 構成:“抗”表抵抗,“策”表策略,組合後體現積極應對挑戰的态度。
    • 使用場景:多用于形容個人、團隊或國家面對危機時的果斷行動,如“面對疫情,全民抗策”。

二、古代文獻中的含義

  1. 字面解釋:指揚鞭驅馬的動作,常見于古詩文。
    • 例證:曹植《洛神賦》中“攬騑辔以抗策”,描述駕車驅馬的行為。
    • 延伸:唐代儲光羲詩句“抗策還南山”亦為此意。

建議:現代語境下若遇到該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若涉及古籍或詩詞,通常取“驅馬”之義;若為現代文章,則可能指應對策略。可進一步查閱權威詞典或文獻确認具體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八奸半子之誼剝脫薄殖避面尹邢裁謝長慶赤鈔法察戰稱家成為塵堁扯皮瘡痕翠被豹舄存命代表丹抱道藩典守發慌凡胎風棱伏日貴種紅棠棠畫藝徽範踐期鏡澈筋疲力敝攔駕領旗臨難六谷祿糧落寞馬塍悶懑抹油嘴拿賊拿贓鑷肆濃妝豔服盤硬匏勺輕蓋穹穹窮形極相傷恸柿膏兒愬苦斯洛伐克絲竹歲見銅帽拖牀讬依玩火瓦甕小蓬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