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揚鞭驅馬。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 唐 儲光羲 《終南幽居》詩:“抗策還 南山 ,水木自相親。”
“抗策”一詞有兩種不同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一、作為現代成語(較新用法)
二、古代文獻中的含義
建議:現代語境下若遇到該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若涉及古籍或詩詞,通常取“驅馬”之義;若為現代文章,則可能指應對策略。可進一步查閱權威詞典或文獻确認具體用法。
抗策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由“抗”和“策”兩個字組成。
“抗”字的部首是“扌”,筆畫數為7畫;“策”字的部首是“竹”,筆畫數為12畫。
“抗策”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用“抗策”表示對抗敵人的政治手段或策略。
繁體字“抗策”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以“抗策”為例,古代寫法中的“抗”字可能會比現代寫法中的“扌”部分更為明顯;“策”字的“竹”部分可能會更偏向于方形。
1. 在敵人入侵的危急時刻,我們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抗策來應對。
2. 政府采取了各種抗策,以應對經濟危機的挑戰。
抗擊、抗争、抗敵、策略、策應、策劃
對抗、抵抗、抗衡
順從、服從、接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