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勘的意思、點勘的詳細解釋
點勘的解釋
(1).校對勘正文字。 唐 韓愈 《秋懷》詩之七:“不如覷文字,丹鉛事點勘。” 宋 劉克莊 《漢宮春》詞:“夜窗猶坐書案,點勘偏旁。” 清 李調元 《别檢讨李琪園铎》詩:“他時不朽業,點勘煩乘間。”
(2).檢點查看。《前漢書平話》卷上:“﹝ 劉邦 ﹞宣 周勃 排甲馬,點勘軍兵。” 明 單本 《蕉帕記·鬧婚》:“朦朧,點勘春光,又早漏洩東風一種。”
詞語分解
- 點的解釋 點 (點) ǎ 細小的痕迹或物體:點滴。斑點。點子(a.液體的小滴,如“水點點”;b.小的痕迹,如“油點點”;c.打擊樂器演奏時的節拍,如“鼓點點”;d.主意,辦法,如“請大家出點點”;e.最能說明問
- 勘的解釋 勘 ā 校對,複看核定:勘核。勘正。勘誤。校勘。 實現調查,探測:勘測。勘探。勘查。 審問囚犯:勘問。推勘。 筆畫數:; 部首:力;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點勘"是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漢語詞彙,主要指對書籍、文獻進行精細的校對、訂正和批注的工作。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
基本釋義與語素分析
"點勘"由"點"與"勘"兩個語素構成。
- 點:本義指小的痕迹或标記,引申為标點句讀(古人讀書需自行斷句)、圈點(标記重點或精彩處)、批點(添加評語)。
- 勘:本義為校對、核定、審查、訂正錯誤。
因此,"點勘"合指對文本進行逐字逐句的審閱,包括斷句标點、校對文字正誤、考訂内容真僞、添加評注批語等一系列精細的文獻整理工作。其核心在于校訂文字、考辨内容、批注評點。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具體操作與文化内涵
在古代文獻學、校雠學(校勘學)中,"點勘"是一項嚴謹的學術活動:
- 校訂文字:對照不同版本(如抄本、刻本),找出并改正傳抄、刊刻過程中産生的訛誤(錯字)、脫文(漏字)、衍文(多字)、倒文(字序颠倒)等錯誤,力求恢複文本原貌。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
- 考辨内容:對文獻中記載的人名、地名、事件、典章制度等進行考證,辨别真僞,訂正謬誤,補充缺漏。這需要深厚的學識和考據功夫。
- 批注評點:在文本的天頭、地腳或行間添加注釋(解釋字詞、典故)、評語(點評内容、藝術特色)、圈點(标識關鍵處)。這既是閱讀理解的輔助,也是表達個人見解的方式。來源: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
因此,"點勘"不僅是技術性的校對,更是一種融合了文獻學、曆史學、文學批評的綜合性學術實踐,體現了對典籍的尊重和嚴謹的治學态度。
-
引申意義與價值
"點勘"一詞常用來形容對書籍、文章進行仔細、深入的研讀和修訂過程。它象征着:
- 精益求精:對文本質量的高度追求。
- 嚴謹治學:尊重原著、實事求是的學術精神。
- 文化傳承:通過校勘訂誤,确保文化典籍準确流傳後世。
其意義超越了簡單的文字校對,成為中華典籍整理和學術研究中的重要環節。來源:張舜徽《中國文獻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點勘”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兩層核心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
校對勘正文字
指對文字材料進行逐字逐句的核對和修正,确保準确性。例如古代文人在整理文獻時,常用“點勘”描述校訂工作。唐代韓愈在《秋懷》詩中提到“丹鉛事點勘”,即用紅筆批注校對文字。宋代劉克莊的詞句“夜窗猶坐書案,點勘偏旁”也體現了這一用法。
-
檢點查看
指對事物進行細緻的檢查或審查,例如清點物資、核查細節等。如明代小說《前漢書平話》中描述劉邦“點勘軍兵”,即檢閱軍隊。
二、使用場景
- 古籍整理:常用于描述古代文獻的校勘工作(如詩詞、史書修訂)。
- 日常核查:適用于需要細緻檢查的場合,如清點物品、審查案件細節等。
三、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如、2)将其歸類為成語,但更權威的來源(如、8)顯示“點勘”作為普通詞語更常見,且兩類含義均有古籍例證支持。需注意語境區分具體指向校對文字還是檢點事務。
别人正在浏覽...
矲雉碆盧材疏志大慘急長術齒如含貝垂及麤怪大荒落帶銙達吏鬥顯對值方勝俯窺腹裡丐頭公共積累晷時瑰豔含垢包羞含思好色核舉晦名夾岸交飛襟帶稽違诳丐款貢困廢涼適連明徹夜馬棧遷葬敲推七手八腳鵲巢鸠踞驅風山樂官神往神來涉手師工石器室町幕府是勿雙尖縮脖子探口風韬眚同類相從頭發胡子一把抓頹化哇哩哇啦尾擊僞民未元文友香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