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一占卜。古代以占卜法選官,因以指選用官員。《書·大禹谟》:“枚蔔功臣,惟吉之從。” 孔 傳:“枚謂歷蔔之而從其吉。” 明 代專指選大臣為大學士,入内閣主事。《明史·楊漣傳》:“國家最重無如枚蔔。 忠賢 一手握定……豈真欲門生宰相乎?” 清 錢謙益 《<内客小識>序》:“厥後規制小變,枚蔔閣員,多用部銜推舉。”
(2).泛指占卜吉兇。 隋炀帝 《遺陳尚書江總檄》:“守以時月,則魚爛土崩;接以鋒刃,則烏驚鹿走:理在必然,不假枚蔔。” 唐 李邕 《鄭州大雲寺碑》:“ 大雲寺 者, 鄭國 慈緣 之所建也。觀其肇允枚蔔,爰適底居。”
(3).指不告所蔔何事的泛蔔。《左傳·哀公十七年》:“王與 葉公 枚蔔 子良 ,以為令尹。” 杜預 注:“枚蔔,不斥言所蔔以令龜。”
“枚蔔”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占卜方式,源自周代,主要用于重大決策或官員選拔。其核心含義是“逐一占卜”,即通過多次占卜篩選出最吉利的選項。具體特點如下:
字義解析
“枚”指古代計數工具(如小木片),引申為“逐個”;“蔔”即占卜。合指通過逐次占卜來決疑。
曆史應用
常見于朝廷選拔官員或決定國事,如《尚書·大禹谟》記載舜帝“枚蔔功臣”,即通過多次占卜從候選人中選定賢能者擔任官職。
操作形式
通常以龜甲、蓍草或竹籤為工具,每次占卜記錄結果,最終選擇出現次數最多的吉兆作為定論,類似現代統計學中的“多數決”。
文化意義
體現了古人“天命觀”與“人事努力”的結合,既依賴神靈啟示,又通過系統化流程增加決策客觀性,後世逐漸演變為抽籤制度的雛形。
需注意的是,該詞現代已罕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分析。若需更深入考證,建議查閱《周禮》《左傳》等先秦典籍。
《枚蔔》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使用蘆葦棍子投擲并解釋結果以預測吉兇禍福,類似于蔔筮。它主要指谶緯術(一種古代的占卜術),通過投擲籌碼或者棍狀物來得出預測結果。
《枚蔔》的拆分部首為木,并且它的總筆畫數為7。
《枚蔔》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它作為一種蔔筮方式,被廣泛用來預測吉兇禍福。在繁體字中,枚蔔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代寫作“枚蔔”的方式與現代大緻相同。在篆書時期,它的形态有所變化,但整體結構和筆畫沒有太大差異。
1. 他們通過枚蔔得知這次軍事行動将會很順利。
2. 利用枚蔔預測未來的吉兇,是古人常用的蔔筮方式。
枚蔔沒有常用的組詞。
枚蔔沒有常用的近義詞。
枚蔔沒有常用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