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蠟燭。 元 袁桷 《馬伯庸拟李商隱無題次韻》之四:“蠟撚化生秋夕賜,翠标疊勝歲華移。”
“蠟撚”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相關擴展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出現,更多作為文學性表達或古籍研究中的詞彙。若需進一步了解其用法,可參考元代文學作品或相關詩詞注釋。
如需驗證更詳細的古籍出處,建議查閱權威文獻數據庫或古代漢語詞典。
蠟撚(là niǎn)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用蠟線纏繞物體,以增強其牢固性或美觀度。
蠟撚的部首是蟲,筆畫數為15劃。
蠟撚一詞由“蠟”和“撚”兩個字組成。
“蠟”字有古時寫法“羼”,繁體字為“蠟”。
“撚”字的繁體為“撚”。
在古代,蠟撚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沒有統一的标準。在不同的漢字字典或文獻中,蠟撚可能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
1. 她用蠟撚固定住花瓶中的花朵,讓它們更加穩固。
2. 老師示範用蠟撚把繩子捆紮在一起。
1. 蠟燭:由蠟制成的燃燒物,用于照明。
2. 蠟染:用蠟在織物上塗刷,再染色的一種工藝。
3. 捏蠟:利用蜂蠟或其他材料制作的用于雕塑的物品。
1. 包裹:用物品把另一個物品緊密纏繞或覆蓋。
2. 捆紮:用繩子或其他材料将物體固定在一起。
3. 系緊:用繩子或帶子将物體固定在一起。
1. 松散:沒有緊密連接或固定的狀态。
2. 開放:不被束縛或限制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