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舉止失措貌。《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敞罔靡徙,因遷延而辭避。” 司馬貞 索隱:“敞罔,失容也。靡徙,失正也。”
“靡徙”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權威資料綜合解釋:
根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及司馬貞索隱的注解:
在《史記》原文“敞罔靡徙,因遷延而辭避”中,描述的是人物因驚慌或窘迫而表現出的失态模樣,近現代多用于文學描寫人物慌亂神态。
需注意與部分網絡釋義混淆:
該詞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使用頻率極低,常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如需深入考證,建議查閱《史記》原文及《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靡徙(mí xǐ)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成部首是革和止,筆畫數為14。
靡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詩經·周南·關雎》中,意為流連、遊蕩。在後來的文獻中,靡徙也被用來表示放縱、沉溺等貶義含義。
靡徙的繁體字為靡徙。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靡徙的形态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基本的部首和筆畫數不會發生變化。
1. 他每天靡徙不歸,不務正業,令人擔憂。
2. 靡徙放縱的生活方式,是對自己的一種傷害。
依靠、靡費、靡麗、靡然、靡靡之音
縱欲、放蕩、放縱
節制、克制、約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