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菽粟的意思、菽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菽粟的解釋

[grain] 泛指糧食

布帛菽粟

詳細解釋

豆和小米。泛指糧食。《墨子·尚賢中》:“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 漢 桓寬 《鹽鐵論·授時》:“夫為政而使菽粟如水火,民安有不仁者乎?” 宋 樊仁遠 《浮雲居士曾公行狀》:“赴人之急甚己之私,飢者菽粟,寒者綈纊。” 柯靈 《香雪海·給人物以生命》:“甚至把小說比作空氣和菽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菽粟(shū sù)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特指豆類(菽)和小米(粟)兩類重要的糧食作物,後泛指維持人類生存的基本糧食。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字源本義

  1. 指豆類作物的總稱,古稱“尗”,後演變為“菽”。《說文解字》釋為“豆也”,如大豆、小豆、綠豆等均屬此類。先秦文獻如《詩經·豳風》已有“七月亨葵及菽”的記載,表明其為古代主要農作物之一。

    來源:《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整理本)。

  2. 即小米,古代稱“禾”“稷”,為黃河流域的主糧。《說文解字》載:“粟,嘉谷實也。”其籽實去皮後稱“小米”,在農耕文明中占據核心地位。

    來源:《中國古代糧食作物考》(農業出版社)。


二、複合詞的文化意涵

“菽粟”并稱始于先秦,強調兩者作為基礎糧食的重要性:


三、引申與比喻義

  1. 泛指糧食

    後世以“菽粟”代指一切主食,如宋代《陳旉農書》載“菽粟之産,充于廪倉”。

    來源:《中國農學史》(中國農業出版社)。

  2. 平凡而不可或缺之物

    成語“布帛菽粟”比喻日常必需之物,如《宋史·程頤傳》言:“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

    來源:《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開明出版社)。


四、現代語義定位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釋義:

菽粟:豆和小米,泛指糧食。例:~如水火(形容生活必需品極度充足)。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菽粟”從具體農作物演化為文化符號,承載着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的生存智慧,其核心始終圍繞“民以食為天”的哲學本質。

網絡擴展解釋

“菽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二、詳細解析

  1. 詞源與演變
    源自古代文獻,如《墨子·尚賢中》提到“菽粟多而民足乎食”,強調糧食充足的重要性。漢代《鹽鐵論》中亦用“菽粟如水火”比喻民生富足。
  2. 比喻意義
    常引申為“基本生活資料”,如“布帛菽粟”形容衣食住行等必需品,強調其不可或缺性。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辨析

總結來看,“菽粟”既指具體的糧食作物,也承載着文化隱喻,需結合語境靈活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編組參度楚剌爨具大壩戴見大馭恩赦蜂虿入懷,隨即解衣負釁附贅縣疣港紙果必匠者基陛驚湃跻升幾硯快闆髡刑賫捧狼踞理問茅椒毛臉衲衲排澇醅甕剽敚頗我潛避遷格棄惡從善傾栗情知裘馬奇渥溫七真全門睿見三鬥塵曬客扇酷沙魚深矉蹙頞飾兵屬言酸味潭澗薙發危溜無管霞雰香爐挦綿扯絮仙州小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