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一占卜。古代以占卜法选官,因以指选用官员。《书·大禹谟》:“枚卜功臣,惟吉之从。” 孔 传:“枚谓歷卜之而从其吉。” 明 代专指选大臣为大学士,入内阁主事。《明史·杨涟传》:“国家最重无如枚卜。 忠贤 一手握定……岂真欲门生宰相乎?” 清 钱谦益 《<内客小识>序》:“厥后规制小变,枚卜阁员,多用部衔推举。”
(2).泛指占卜吉凶。 隋炀帝 《遗陈尚书江总檄》:“守以时月,则鱼烂土崩;接以锋刃,则乌惊鹿走:理在必然,不假枚卜。” 唐 李邕 《郑州大云寺碑》:“ 大云寺 者, 郑国 慈缘 之所建也。观其肇允枚卜,爰适底居。”
(3).指不告所卜何事的泛卜。《左传·哀公十七年》:“王与 叶公 枚卜 子良 ,以为令尹。” 杜预 注:“枚卜,不斥言所卜以令龟。”
“枚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占卜方式,源自周代,主要用于重大决策或官员选拔。其核心含义是“逐一占卜”,即通过多次占卜筛选出最吉利的选项。具体特点如下:
字义解析
“枚”指古代计数工具(如小木片),引申为“逐个”;“卜”即占卜。合指通过逐次占卜来决疑。
历史应用
常见于朝廷选拔官员或决定国事,如《尚书·大禹谟》记载舜帝“枚卜功臣”,即通过多次占卜从候选人中选定贤能者担任官职。
操作形式
通常以龟甲、蓍草或竹签为工具,每次占卜记录结果,最终选择出现次数最多的吉兆作为定论,类似现代统计学中的“多数决”。
文化意义
体现了古人“天命观”与“人事努力”的结合,既依赖神灵启示,又通过系统化流程增加决策客观性,后世逐渐演变为抽签制度的雏形。
需注意的是,该词现代已罕用,多见于古籍研究或历史文献分析。若需更深入考证,建议查阅《周礼》《左传》等先秦典籍。
《枚卜》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使用芦苇棍子投掷并解释结果以预测吉凶祸福,类似于卜筮。它主要指谶纬术(一种古代的占卜术),通过投掷筹码或者棍状物来得出预测结果。
《枚卜》的拆分部首为木,并且它的总笔画数为7。
《枚卜》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它作为一种卜筮方式,被广泛用来预测吉凶祸福。在繁体字中,枚卜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代写作“枚卜”的方式与现代大致相同。在篆书时期,它的形态有所变化,但整体结构和笔画没有太大差异。
1. 他们通过枚卜得知这次军事行动将会很顺利。
2. 利用枚卜预测未来的吉凶,是古人常用的卜筮方式。
枚卜没有常用的组词。
枚卜没有常用的近义词。
枚卜没有常用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