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語本《論語·子路》:“ 魯 衞 之政,兄弟也。”後以“魯衞”代稱兄弟。 唐玄宗 《過大哥宅探得歌字韻》:“ 魯 衞 情先重,親賢愛轉多。”
(2).比喻情況類似、實質相同。 明 李贽 《戰國論》:“乃 曾子固 自負不少者也,鹹謂文章本於‘六經’矣,乃譏 向 ( 劉向 )自信之不篤,邪説之當正,則亦不知‘六經’為何物,而但竊褒貶以繩世,則其視 鮑 ( 鮑彪 )與 吳 ( 吳師道 )亦 魯 衞 之人矣。”
(3).泛指禮義之邦。 宋 蘇轼 《答丁連州啟》:“自疑本 儋 崖 之人,難復見 魯 衞 之士,而況清時雅望、令德高标,固已聞名而自慚。” 清 錢謙益 《錫山趙太史六十序》:“太史強學束脩,道明德立,布衣蔬食,卓肰以古人自命,而賢士大夫望其羽儀,以為此邦今之 魯 衞 , 忠定 、 忠憲 之後猶有人焉。”參見“ 魯衞之政 ”。
“魯衛”是一個源自《論語》的典故性詞語,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代稱兄弟關系 源自《論語·子路》中孔子所言“魯衛之政,兄弟也”。魯國是周公的封地,衛國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地,兩國政治制度相似,故以“魯衛”比喻兄弟情誼。例如唐玄宗《過大哥宅探得歌字韻》中“魯衛情先重”即用此意。
比喻事物本質相同 引申為兩種事物具有高度相似性。如明代李贽在《戰國論》中批評曾鞏“其視鮑與吳亦魯衛之人”,指其觀點雷同;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用“魯衛之政”形容張載、張協兄弟的文風相近。
泛指禮義之邦 因魯、衛均為周代禮制典範諸侯國,後世以此代指文明昌盛之地。例如子貢曾任魯、衛之相,體現兩國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典型用例:成語“魯衛之政”專指事物高度相似的狀态,如郭沫若曾用“魯衛之政”諷刺文化界同質化現象。
《魯衛》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意為魯和衛兩個地方的合稱。魯是山東的一個古代諸侯國,衛是河南的一個古代諸侯國。
魯和衛這兩個字的拆分部首分别為魚和卩,其中魚是魯的部首,卩是衛的部首。魯的總筆畫數為13畫,衛的總筆畫數為9畫。
詞語《魯衛》起初用于古代史書《左傳》中,用來描述魯和衛兩個國家的事物關系,後來逐漸被人們引申為泛指魯和衛兩地。
在繁體中,魯和衛的字形分别為盧和衛。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魯和衛的字形有所不同。魯的古漢字形為下面的結構:
而衛的古漢字形則為下面的結構:
以下是幾個使用《魯衛》這個詞的例句:
1.《左傳》中記載了魯衛兩國的往來關系。
2.魯衛兩地的文化有許多相似之處。
一些與《魯衛》相關的組詞:
1.魯國
2.衛國
3.魯莽
與《魯衛》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魯鄙:形容言語、舉止低俗,不合禮節。
2.衛敖:形容舉止放縱,放蕩不羁。
與《魯衛》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虞:是古代的一個諸侯國,與魯、衛相對。
2.宋:是古代的一個諸侯國,與衛相對。
注意:以上内容僅供參考,具體詞語使用仍需根據語境和實際情況來決定。【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