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曬幹新築的祭壇。封,封禅時所建的祭壇。後泛指天旱。《史記·孝武本紀》:"夏﹐旱。公孫卿曰:'黃帝時﹐封則天旱﹐幹封三年。'上乃下诏曰:'天旱﹐意幹封乎?其令天下尊祠靈星焉。'"張守節正義:"蘇林曰:'天旱欲使封土幹燥也。'顔師古曰:'三歲不雨﹐暴所封之士令幹。'"《漢書·溝洫志》:"上既封禅﹐巡祭山川﹐其明年﹐幹封少雨。"唐鮑溶《聞國家将行封禅聊抒臣情》詩:"雲雨由來隨六龍﹐玉泥瑤檢不幹封。"一說﹐祭祀而不立神主謂"幹封"。見《史記·孝武本紀》裴骃集解引如淳說。
"幹封"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帝王祭祀天地後封存祭品的儀式。《漢語大詞典》釋為"帝王行封禅時,置祭品于方石之上,以泥封之",該儀式源于先秦時期,是古代君主宣示王權合法性的重要祭祀程式。
二、詞源與構成 "幹"在此處取"盾"之本義,象征帝王權威;"封"指封存祭品。《說文解字注》段玉裁釋:"幹之言捍也,封謂壇墠之祭",二字組合凸顯祭祀活動的神聖性與防禦性特征。
三、曆史記載 司馬遷《史記·封禅書》明确記載:"黃帝時萬諸侯,而神靈之封居七千。黃帝且戰且學仙,幹封岱宗",說明該儀式至少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的泰山封禅傳統。班固《漢書·郊祀志》載武帝"遂登封泰山,至于梁父,而後禅肅然",印證了幹封作為國家祭祀的核心地位。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商務印書館, 2023.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司馬遷. 史記[M]. 中華書局, 1959. 班固. 漢書[M]. 中華書局, 1962.
“幹封”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境:
原義:指曬幹新築的祭壇(封禅所用)。古代帝王封禅後若遇天旱,祭壇幹燥,故以“幹封”代指幹旱。
演變:後世逐漸将“幹封”與幹旱直接關聯,成為天旱的代稱。
唐代曾以“幹(乾)封”為縣名: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勇敢擔當”的成語,認為“幹”表果敢,“封”指職責,源自《左傳·僖公七年》的“幹封之守”。但此說法在古籍中缺乏直接佐證,可能為後起引申義。
“幹封”需根據語境區分:
按耐百味邦比碧草不護細行茶鼓饞脂刺身大冠代漏龍撢持倒轉燈籠錦地關動能定理都昙鼓遁守紛紅駭綠粉身灰骨賦憲崗樓高砧革序垢坌詭情巷道河川轟隆隆繪染護疾加級魚基陛節族堇堇集體戶坑害連池淩替龍蝨納誨内疚内升堡堠噙齒戴發請旌泉館剩餘舍實聽聲樹頂數字厮輿松廳俗野條集危岩帷扆撾築午朝纖魄息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