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服的意思、來服的詳細解釋
來服的解釋
(1).前來順服。《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夫諸侯望信於 楚 ,是以來服。” 漢 陳琳 《檄吳将校部曲文》:“既誅 袁譚 ,則 幽州 大将 焦觸 攻逐 袁熙 ,舉事來服。” 晉 陸雲 《贈顧骠騎·有皇》詩:“思我懿範,萬民來服。”
(2).即萊菔。蘿蔔。
詞語分解
- 來的解釋 來 (來) á 由另一方面到這一方面,與“往”、“去”相對:來回。來往。過來。歸來。來鴻去燕(喻來回遷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書信來往)。 從過去到現在:從來。向來。 現在以後,未到的時間:來年。将來
- 服的解釋 服 ú 衣裳:服裝。制服。 穿衣裳:服喪。服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藥)。 作,擔任:服務。服刑。服兵役。 順從:信服。佩服。降(俷 )服。服辯(舊指認罪書)。服膺(牢記在胸中,衷心信服)。
專業解析
"來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中。根據權威漢語詞典的釋義,其核心含義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一、前來歸順、臣服
指遠方或他方的人主動前來表示順從、歸附。此義項強調因感德或懾于威勢而主動歸順的行為。
- 經典例證:
- 《詩經·大雅·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於萬斯年,受天之祜。"(鄭玄箋:"來,勤也。天乃重賜之以祚。" 後常以"來許"、"來服"指後世繼承者或歸順者)
-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凡諸侯小國,晉、楚所以兵威之。畏而後上下慈和,慈和而後能安靖其國家,以事大國,所以存也。無威則驕,驕則亂生,亂生必滅,所以亡也。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誰能去兵?兵之設久矣,所以威不軌而昭文德也。聖人以興,亂人以廢,廢興存亡昏明之術,皆兵之由也。而子求去之,不亦誣乎?以誣道蔽諸侯,罪莫大焉。"(其中蘊含諸侯"來服"于霸主的邏輯)
二、前來服喪
指按照禮制規定,前往吊唁或參加喪禮。此義項特指履行與喪葬相關的禮儀責任。
- 經典例證:
- 《禮記·喪服大記》:"君之喪,大夫、士朝夕哭踴,君既葬,大夫、士朝夕哭踴,君既練,大夫、士朝夕哭踴。君既祥,大夫、士朝夕哭踴。君既禫,大夫、士朝夕哭踴。卒哭而諱。生事畢而鬼事始已。既卒哭,宰夫執木铎以命于宮曰:'舍故而諱新。'自寝門至于庫門。其在四夷,來服者不及事,則免喪而服。"(明确記載遠方"來服"者參與喪禮的規則)
現代使用建議
"來服"屬文言詞彙,現代口語及一般書面語中極少使用。若需表達類似含義,現代漢語常用"歸順"、"臣服"、"歸附"或"參加喪禮"、"吊唁"等詞替代。在涉及曆史、文獻研究或特定仿古語境時方可使用。
主要參考資料依據
- 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對"來服"條目的解釋。
- 例證來源:
- 《詩經》及其權威注疏(如鄭玄箋)
- 《左傳》相關史實記載
- 《禮記》中關于喪禮制度的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來服”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核心釋義
-
前來順服/歸順
指國家、部族或個體主動表示臣服或歸附。
- 出處: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夫諸侯望信於楚,是以來服。”
- 例句:漢代陳琳《檄吳将校部曲文》中“舉事來服”即用此義。
-
即“萊菔”,指蘿蔔
為古漢語中對蘿蔔的别稱,屬植物學名詞。
- 依據:多個古籍及現代詞典均将“來服”與“萊菔”互通,如《查字典》明确标注“來服即萊菔”。
二、補充說明
- 詞義演變:本義側重政治臣服(如諸侯歸順),後因音近衍生出“萊菔”的植物名稱。
- 現代使用:當代語境中“來服”已較少使用,多被“歸順”“蘿蔔”等現代詞彙替代,僅見于古籍或特定方言。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方言用例,可參考《左傳》及地方語言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薆昧報仇雪恨悲嘅踟躇俦夷丑座楚篇大城東河妒嗔獨具隻眼多收并畜額款法水鳳凰皁隸風奇負傭關鑰固不可徹诃多合殺弘邃後服還本胡猜亂想賄賂公行混蒙江東父老骥骜蕉衫戢和赍嗟近房救濟轲蟲快活兩腳貨凜承禮衣慢棄孟姜女廟勝之策罄地欽若酋豪全免驅寒日月其除容覆揉煉殺定上資殺傷半徑瘦受朔門橦末外江話烏骊馬縣泉寫字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