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舍。 唐 王績 《遊北山賦》:“結蘿幌而迎宵,敞茅軒而待曙。” 唐 杜甫 《水檻》詩:“茅軒駕巨浪,焉得不低垂。” 唐 杜荀鶴 《題江寺禅和》詩:“江寺禪僧似悟禪,壞衣芒履住茅軒。”
“茅軒”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指用茅草搭建的簡陋房屋,即“茅舍”。其中,“茅”指白茅(草本植物,常用于覆蓋屋頂),“軒”原指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在此引申為簡樸的居所。
常被用來比喻貧寒或簡樸的生活環境,如形容農村的草屋或清貧之士的住所。例如唐代詩人杜甫的詩句:“茅軒駕巨浪,焉得不低垂”(《水檻》),借茅軒的簡陋暗喻生活境遇的艱辛。
在古典文學中,“茅軒”常與隱逸、淡泊的生活态度關聯。如王績《遊北山賦》中的“敞茅軒而待曙”,描繪了隱士在茅屋中迎接黎明的場景。
該詞多見于詩詞或文言語境,現代使用較少。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曆史用例,中提到的《杜荀鶴集》《杜甫詩選》等文獻。
茅軒是一個漢字詞組,通常表示位于郊外或鄉村的茅草屋。茅軒也可以指代茅宇,即建築材料為茅草覆蓋的房屋。這個詞語常常被用來形容古代文人居住的清幽、雅緻的書齋或小屋。
茅軒由草字頭(茅),車字旁(軒)組成。
茅的部首是艹,總筆畫數為5;軒的部首是車,總筆畫數為8。
茅軒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雅士的居所。茅草覆蓋的茅房是一種古老而樸素的建築方式,常被文人士子用來表達自己清貧、自由的生活态度。
在繁體字中,茅軒保持不變。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茅軒的寫法為「茅軒」,軒是軒的古稱。
1. 他搬到農村,住進了一間茅軒。
2. 他常常在茅軒裡靜心讀書。
茅草、茅屋、茅舍、茅廬
茅屋、茅亭、茅舍、茅草屋
宮殿、豪華住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