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書·朱雲傳》載 雲 謂 成帝 曰:“臣願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以厲其餘。”佞臣指帝師 安昌侯 張禹 。後因以“借劍”指廷臣犯顔直谏,請誅奸邪。《明史·王汝訓傳》:“直犯乘輿,屢荷優容。稍涉當塗,旋遭擯斥。言官不難於批鱗,而難於借劍,此何為也?”
“借劍”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谏臣的忠直行為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出處與典故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朱雲傳》。西漢時期,大臣朱雲曾向漢成帝進谏,請求賜予“尚方斬馬劍”以斬殺佞臣張禹(漢成帝的帝師)。朱雲此舉以“借劍”為喻,表達不畏強權、直言進谏的決心。
二、引申含義
“借劍”後成為固定表達,代指臣子冒死直谏、請求誅殺奸邪的行為。其核心内涵包括:
三、曆史用例
明代《王汝訓傳》中記載:“言官不難于批鱗,而難于借劍”,側面反映直言進谏的艱難性。此例說明該詞在後世仍被用于描述政治鬥争中的谏诤行為。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借劍”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強調以典故形式表達對剛正不阿精神的推崇,較少用于日常語境。
提示:該詞涉及特定曆史背景,理解時需結合漢代尚方劍象征皇權、朱雲事件始末等文化語境。更多原始記載可參考《漢書》相關篇章。
《借劍》是一個成語,意指向别人借劍來行兇或報仇。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傳說故事,也常用于比喻某人借助他人的力量來滿足個人目的。
《借劍》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人”和“刂”。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4畫和2畫。
《借劍》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它源自《史記·項羽本紀》中的一則故事。古代中國戰國時期,項羽在與劉邦争奪天下的戰争中失敗,被圍困在垓下。絕境之中,項羽決定向劉邦借劍自盡,以表達自己不屈不撓的精神。
《借劍》的繁體字為「借劍」。
在古代漢字中,借劍的寫法和現代基本相同,無太大變化。
他在競争中不惜借劍來打壓對手。
借劍可以與其他詞組進行搭配,如借刀殺人、借屍還魂等。
近義詞包括借刀殺人、借勢行兇。
反義詞為自帶兵器、帶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