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ward for writing or painting] 舊時稱字畫、文章的作者所得的報酬
(1).寫字、繪畫、作文的天資秉賦。《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如今到不要取四經整齊的,但是有些筆資的,不妨題旨影響,這定是少年之輩了。”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藝能·書》:“近日書家,稍知執筆,便好為人師,謂之字館。鄉村市井之徒,亦紛然雜遝,即有一二好天分好筆資,皆為其師汩沒。”
(2).寫字、繪畫、撰文所得的報酬。《儒林外史》第十九回:“隻是眼下且難得這一個替6*考的人……那替6*考的筆資多少?”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筆資漢語 快速查詢。
“筆資”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主要釋義
指舊時寫字、繪畫、撰寫文章所獲得的報酬。例如《儒林外史》中提到“替考的筆資”,即代筆考試的費用。這一用法在古籍和近代文獻中較為常見,如提到“書畫、作文的報酬”,的例句也印證了這一含義。
延伸釋義
在部分語境中,“筆資”也可表示寫字、繪畫或寫作的天資秉賦。例如《警世通言》中“有些筆資的”即指具備寫作才能的人,但這一用法相對少見,更多聚焦于實際報酬。
現代使用
當代語境中,“筆資”屬于曆史詞彙,主要用于描述過去文人雅士通過創作獲取收入的傳統模式,現代類似概念多用“稿費”“潤筆費”等表達。和均指出其“舊時”屬性。
該詞核心含義為“創作報酬”,次要含義為“創作天資”,但後者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筆資」起初是指用筆來寫作、記錄文稿所需的資料或費用。它的構造包括了「聿」和「貝」兩個部首,分别表示寫字和財富。總計有8劃,其中部首「貝」在右上角,部首「聿」在左下角。
「筆資」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當時筆法還沒有得到普及,隻有一小部分人有機會運用筆紙進行寫作、記錄或者繪畫。因此,他們需要耗費財富購買筆和紙作為寫作材料,這被稱為「筆資」。
現代繁體字中的「筆資」,和簡體字的「筆資」意義相同,都是指寫作或繪畫所需的費用。繁體字中的構造和簡體字一樣,都包含了「筆」和「資」兩個部首。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筆資」在古代使用的寫法是「筆資」或者「筆貲」。這樣的變化是因為漢字的演變和書寫形式的不斷發展。
以下是一些關于「筆資」的例句:
1. 考慮到筆資,他決定降低寫作的頻率。
2. 這本畫冊需要一定的筆資才能購買。
3. 在古代,用毛筆寫作是一項很大的筆資開銷。
與「筆資」相關的組詞有:筆費、筆材、筆用。
「筆資」的近義詞可以是:筆錢、筆費、筆本。
反義詞相對比較難找到,因為「筆資」多是指寫作所需的費用,沒有一個明确的反義詞與之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