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童稚的發髻。狀如牛角。 晉 葛洪 《神仙傳·劉安》:“言未竟,八公皆變為童子,年可十四五,角髻青綵,色如桃花。”
“角髻”是古代兒童或少年的一種發髻樣式,其形狀類似牛角,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古代孩童束于頭頂兩側的發髻,因形似牛角而得名。晉代葛洪《神仙傳·劉安》中記載:“八公皆變為童子,年可十四五,角髻青綵,色如桃花。”,體現了這一發式在文學作品中的形象。
單字拆解
角髻常見于唐宋以前,多用于未及冠的兒童或少年。唐代發式多樣,如“三角髻”“雙環望仙髻”等,但角髻更偏向稚齡孩童的象征,與成人發式區分明顯。
該詞不僅用于描述實際發式,在文學中常借指“童稚”形象,例如仙人化身童子時以角髻示人,暗喻返璞歸真。
《角髻》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女子盤成髻的發式。這種發式通常将頭發盤成高高的髻,再用發簪或發钗固定。角髻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女子的發型,具有一定的古典韻味。
《角髻》的偏旁部首是“角”,共設置了兩個字根。其中,“角”的意思是角狀物。這個字根在《角髻》中起到了象征頭頂盤起的角髻形式的作用。
《角髻》總共有18個筆畫,根據漢字的常用筆畫順序可得知它的具體書寫順序。
《角髻》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具有傳統的文化内涵。在中國古代,女子發髻是一種常見的發式,用來裝飾自己并體現自己的身份地位。
在繁體字中,角髻的寫法是「角髻」,與簡體字相比,更加添了一分古樸與神秘。
在古代漢字書寫時期,角髻的字形稍有不同。以《康熙字典》記載為例,其字形為「角」加上「髟」。其中,「角」字形如同現代的寫法,而「髟」字代表頭發。
1. 她把長發盤成一個美麗的角髻。
2. 女子們在古代常常将頭發梳成角髻來顯示自己的女子風範。
1. 重髻:指将長發盤成厚厚的髻。例如:她的重髻顯得莊重端莊。
2. 紅髻:指染成紅色的發髻。例如:她那抹紅髻十分搶眼。
1. 發髻:與角髻相類似,都是指盤起的發式。
2. 發鬓:指太陽穴兩側的發際。
1. 散發:指将頭發散開,不盤起。
2. 發絲:指頭發的單根細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