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眼角。《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周身名位骨度》:“目外眥。”注:“目外眥者,乃近鬢前之眼角也。以其小而尖,故稱目鋭眥也。”
“目外眦”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目外眦(拼音:mù wài zì)指人眼的外眼角,即靠近鬓發一側的眼角部位。與之相對的是“目内眦”(内眼角,靠近鼻梁處)。
在中醫典籍(如《醫宗金鑒》)中,目外眦被描述為“近鬓前之眼角”,因其形狀小而尖,又稱“目銳眦”。這一術語常出現在針灸和穴位相關論述中,例如治療偏頭痛、腋下痛等病症時可能涉及該部位。
該詞在古典文獻中多用于描述生理結構或病理症狀,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醫學專業領域或古籍解讀。
目外眦是指一種特殊的目光或神情,表示憤怒或恨意。當一個人目光怒視或含有敵意時,可以用這個詞來形容。
目外眦由三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目(mù),外(wài),示(shì),拆分成十四畫。
目外眦最早出現在《後漢書·楊長賀傳》,原文為“斷秦徐州 轉怨目外眦”。在現代漢語中,目外眦的意思仍然延續,不過目前較少使用。
繁體字為“目外眥”,眥是眼淚的意思,表達的是更加濃烈的憤怒和恨意。
在古代,目外眦的寫法也有一些變化。漢字形體的變化是曆史和文化演變的産物。
1. 他看着我,目外眦地表達了他的憤怒。
2. 那個人的目外眦充滿了仇恨和敵意。
目不識丁、瞪目結舌、明眸皓齒、怒目而視、光明正大
目上無人、怒目而視、瞪目結舌
和顔悅色、憐憫之情、心慈面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