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野生羊的一種。毛黃白色,腹下帶黃色,故名。生活在草原和沙漠地帶。《後漢書·陰識傳》:“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後,暴至巨富……故後常以臘日祀竈,而薦黃羊焉。” 唐 杜甫 《送從弟亞赴河西判官》詩:“黃羊飫不羶,蘆酒多還醉。”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獸一·黃羊》:“黃羊出 關 西、 西番 及 桂林 諸處。有四種,狀與羊同,但低小細肋。腹下帶黃色,角似羖羊。喜卧沙地,生沙漠。”
(2).因 東漢 陰識 用黃羊祭祀竈神緻富,後世即用以為典,表示祭竈的供品。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庚子送竈即事>詩》:“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以下是關于“黃羊”的詳細解釋:
黃羊(學名:蒙古原羚,Procapra gutturosa)是一種哺乳動物,屬于牛科原羚屬。其名稱來源于體毛以棕黃色為主,腹部白色,部分亞種尾部和腹部帶黃色。
黃羊是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因栖息地破壞和非法捕獵導緻數量減少,受《野生動物保護法》嚴格保護,非法捕殺将面臨刑事處罰。
東漢時期《後漢書·陰識傳》記載,陰識曾用黃羊祭祀竈神,後民間将其視為祭祀供品的象征。
黃羊在古籍中也被稱為“蒙古羚”,其皮毛曾用于制作衣物,肉質鮮美,但因保護需要現已禁止捕獵。
《黃羊》是一個指代動物的詞語,指的是山羊的一種品種,其毛色為黃色。在中國文化中,山羊被視為頑強、勤奮的象征,也象征着農桑勤勞的形象。
《黃羊》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分别是“黃”(色)和“羊”(動物)。它的拼音為huáng yáng。
拼音:"huáng yáng"
部首:"黃"(色)、"羊"(動物)
筆畫:《黃》一共有9畫,而《羊》一共有6畫。
《黃羊》一詞來源于中文,是中國漢字的一個組合。“黃”代表顔色為黃色,而“羊”代表山羊,兩個字合在一起,指的是毛色為黃色的山羊。
對于繁體字,"黃"的繁體字為"黃",而"羊"的繁體字則與簡體字一緻。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有些字形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例如,《黃》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兤”,而《羊》在古時候的寫法為“⺶”。
現代漢字寫法:“黃”、“羊”
古代漢字寫法:“兤”、“⺶”
1. 這隻黃羊是當地特有的山羊品種。
2. 出去散步時,我看到一群黃羊正在山坡上吃草。
1. 黃綠(huáng lǜ):形容顔色的混合,黃色和綠色的組合。
2. 羊肉(yáng ròu):指羊的肉,是一種常見的肉類食品。
3. 羊毛(yáng máo):指從山羊身上剪下的毛,常用于紡織制品。
與《黃羊》相關的近義詞有:
1. 黃色的山羊
2. 美洲山羊
3. 羊兒
與《黃羊》相關的反義詞有:
1. 白羊:代表崗位吉利、順利、陽光的羊。
2. 粉色山羊:指的是毛色為粉色的山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