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舍。 唐 王绩 《游北山赋》:“结萝幌而迎宵,敞茅轩而待曙。” 唐 杜甫 《水槛》诗:“茅轩驾巨浪,焉得不低垂。” 唐 杜荀鹤 《题江寺禅和》诗:“江寺禪僧似悟禪,坏衣芒履住茅轩。”
“茅轩”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指用茅草搭建的简陋房屋,即“茅舍”。其中,“茅”指白茅(草本植物,常用于覆盖屋顶),“轩”原指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在此引申为简朴的居所。
常被用来比喻贫寒或简朴的生活环境,如形容农村的草屋或清贫之士的住所。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茅轩驾巨浪,焉得不低垂”(《水槛》),借茅轩的简陋暗喻生活境遇的艰辛。
在古典文学中,“茅轩”常与隐逸、淡泊的生活态度关联。如王绩《游北山赋》中的“敞茅轩而待曙”,描绘了隐士在茅屋中迎接黎明的场景。
该词多见于诗词或文言语境,现代使用较少。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句或历史用例,中提到的《杜荀鹤集》《杜甫诗选》等文献。
茅轩是一个汉字词组,通常表示位于郊外或乡村的茅草屋。茅轩也可以指代茅宇,即建筑材料为茅草覆盖的房屋。这个词语常常被用来形容古代文人居住的清幽、雅致的书斋或小屋。
茅轩由草字头(茅),车字旁(轩)组成。
茅的部首是艹,总笔画数为5;轩的部首是车,总笔画数为8。
茅轩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雅士的居所。茅草覆盖的茅房是一种古老而朴素的建筑方式,常被文人士子用来表达自己清贫、自由的生活态度。
在繁体字中,茅轩保持不变。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代,茅轩的写法为「茅軒」,軒是轩的古称。
1. 他搬到农村,住进了一间茅轩。
2. 他常常在茅轩里静心读书。
茅草、茅屋、茅舍、茅庐
茅屋、茅亭、茅舍、茅草屋
宫殿、豪华住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