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rivelled;dried;wizened] 指風吹日曬而幹枯
雖有槁暴,不複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1).枯幹,曬幹。《晏子春秋·雜上二三》:“今夫車輪,山之直木也,良匠揉之,其圓中規,雖有槁暴,不復嬴矣。”《荀子·勸學》:“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2).謂特别顯露。 郭沫若 《十批判書·莊子的批判》:“據說這種人,樣子很巍峨而不至于崩潰,性情很客氣而又不那麼自卑;挺立特行有棱角而不槁暴,天空海闊像瓠落而不浮誇。”
“槁暴”是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現代漢語中,“槁暴”主要用于文言文教學或引用古籍,日常口語中已罕見。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幹枯”“曬幹”等替代(、)。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荀子·勸學》原文或漢典釋義(、)。
槁暴是一個由槁和暴兩個字組成的詞彙,通常用來描述某物衰落、凋零的狀态。槁的部首是木,筆畫數為10;暴的部首是日,筆畫數為10。
槁暴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漢語,最早見于《禮記·大學》一書中。在繁體字中,槁的寫法為槁,暴的寫法為暴。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槁的寫法為木皆刂果,暴的寫法為日暴月弓。
1. 這座莊園經過多年的槁暴,已經變得荒蕪不堪。
2. 那幅畫作描繪了一個冬日的風景,樹木凋零,盡顯槁暴之象。
3. 時間的流逝将不可避免地給一切事物帶來槁暴。
槁木死灰、暴殄天物、雄文大棺
凋零、枯萎、衰敗、消亡
繁榮、茂盛、興旺、生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