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芒屣的意思、芒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芒屣的解釋

即芒鞋。 清 曹寅 《贈蔔者楊老》詩:“閒跨秃尾驢,緩曳欹芒屣。”參見“ 芒鞋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芒屣(máng xǐ)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指用芒草莖編織而成的草鞋,具有輕便、價廉的特點,是古代平民或隱士常穿的鞋具。以下從詞義、文化背景及文獻依據展開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單字釋義

    • 芒:指芒草(俗稱芭茅),其莖稈堅韌,可用于編織器物。
    • 屣(xǐ):古稱草鞋或簡陋的鞋子,引申為輕賤之物(如“棄之如敝屣”)。

      組合義:以芒草為材料制成的草鞋,泛指粗陋的鞋履。

  2. 文化屬性

    芒屣在古代象征清貧、隱逸或超脫世俗的生活态度。例如:

    《晉書·謝安傳》載謝安隱居時“蹑履造焉”,後世常以“芒屣”喻指隱士裝束。

    蘇轼《定風波》詞中“竹杖芒鞋輕勝馬”,以“芒鞋”(同芒屣)表達曠達心境。


二、文獻依據與權威來源

  1. 古代字書與注釋

    • 《說文解字·屣部》:“屣,履也。從屍,徙聲。”段玉裁注:“屣,謂麻作之……今俗雲草鞋。”
    • 《玉篇·艸部》:“芒,草端也。”印證芒草為制鞋原料。
  2. 史書與文學作品

    • 《南史·隱逸傳》載陶弘景“身衣芒屣,足蹑蒲靴”,描述隱士衣着。
    • 陸遊《雜興》詩:“芒屣一雙青,筇枝九節輕。”體現其輕便特性。
  3. 現代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釋“芒屣”為“用芒莖外皮編織的鞋”,并引《莊子·天下》相關典故佐證。


三、現代使用建議

“芒屣”屬書面古語,現代漢語多用“草鞋”替代。若需引用,建議在曆史文化、文學創作或學術研究中使用,以貼合語境。例如:

例句:他歸隱山林,一襲布衣,一雙芒屣,盡顯淡泊之志。


參考資料(無鍊接時标注文獻名):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3. 《晉書》《南史》(中華書局二十四史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芒屣”是由“芒”和“屣”組成的合成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詞義與結構

    • 芒:指芒草(一種禾本科植物)或植物種子殼上的細刺,引申為用芒草編織的材質()。
    • 屣:意為鞋子,通常指草鞋或簡陋的鞋履。
      組合後,“芒屣”即用芒草制成的鞋子,屬古代草鞋的一種,常見于貧民或隱士穿着()。
  2. 文化背景與用途

    • 材質輕便耐磨,適合長途行走或勞作,如清代曹寅詩句“緩曳欹芒屣”描繪了穿着芒屣的閑適場景()。
    • 與“芒鞋”“芒履”等詞同義,多用于詩詞中,象征簡樸生活或超脫世俗的态度()。
  3. 引申意象
    因芒草帶刺,“芒屣”也隱含粗粝艱辛之意,如“芒刺在背”比喻不安,側面反映穿着者的生活狀态()。

“芒屣”是古代草鞋的别稱,既體現實用功能,又承載傳統文化中的隱逸與貧寒意象。

别人正在浏覽...

闆芭布畫侪偶倡論成活率承溜串通一氣搭腔得魚忘荃遘闵狗鼠館殿過會國嗣骨子豪力見說較低結襪擊叩驚瞻進駐镌職開腔康成苦幹老坡梁實秋臨困六朝金粉緑醅南漕逆胪耦居樵蘇客慶輝驅山饒果惹絆三角形山谷褐設方升座審核攝念折盤詩傳雙歌騰的亭亭款款偷襲罔莫晚粳崴嵬誣绐無亦翔集相萬顯晦銷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