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念的意思、攝念的詳細解釋
攝念的解釋
收斂心神。《列子·說符》“不見人,徒見金” 晉 張湛 注:“況心乘於理,檢情攝念,泊然凝定者,豈萬物動之所能亂者乎?” 唐 楊監真 《女仙》詩之五:“攝念精思引彩霞,焚香虛室對煙花。” 明 宋濂 《佛智弘辨禅師傑峰愚公石塔碑銘》:“師澄居攝念,影不出山者一十六載。”
詞語分解
- 攝的解釋 攝 (攝) è 拿,吸取:攝取。攝像。攝影。攝食。 保養:攝生。攝重(恘 )。珍攝。 代理:攝行(妌 )(代職務)。攝政(代君主管理國家)。 捕捉:勾攝。 迫近:“攝乎大國之間”。 古同“懾”,怕,使
- 念的解釋 念 à 惦記,常常想:惦念。懷念。念頭(思想、想法)。悼念。念舊。念物。 心中的打算,想法,看法:意念。雜念。信念。 說,讀,誦讀:念白(戲劇道白)。念叨。念經。念書。 “廿”的大寫。 姓。 思想
網絡擴展解釋
“攝念”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è niàn,字面含義為凝聚意念、收斂心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
- 由“攝”(收斂、凝聚)與“念”(意念、心念)組合而成,指通過專注或修行将散亂的心神集中起來。例如,提到“攝念”即收斂心神,防止外界的幹擾。
- 在佛教語境中,常指修行時通過特定方法(如念佛、觀想)保持心念的專注與清淨。
-
延伸意義
- 佛教認為“攝念”不僅能調整精神狀态,還能通過長期修行改變容貌、延年益壽。例如,提到“攝念”可使人“不令忘失”,達到身心調境界。
二、實際應用
-
修行方法
- 念佛/聖號:如念地藏菩薩或阿彌陀佛,借助佛號集中意念。
- 觀想佛像:通過觀想佛像的莊嚴相好,增強内心的專注與安定。
- 持誦經典:如《地藏經》《華嚴經》等,以經文内容為增上緣攝持心念。
-
日常實踐
- 當内心有挂礙或恐懼時,可通過“攝念”回攝心神,例如默念菩薩名號或專注于呼吸。
三、相關文獻
- 《列子·說符》中張湛注:“檢情攝念,泊然凝定”,強調通過約束情感和意念達到内心的平靜。
- 唐代楊監真的詩句“攝念精思引彩霞”,也體現了通過專注心念追求精神升華的意境。
四、總結
“攝念”既是漢語詞彙,也是佛教修行的核心方法之一,強調通過專注與收斂心神實現内在的淨化與提升。其應用範圍從日常心性修養到宗教實踐均有體現。
網絡擴展解釋二
攝念
《攝念》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收錄、記錄記憶。它由部首組成,包括“扌”和“心”,并且它有15個筆畫。
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漢字演變而來,最初的寫法是「攝憶」,在繁體中簡化為現在的形式。古代的漢字寫法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具有一定的曆史價值。
下面是一個例句:“他用相機攝念這個瞬間,永遠記錄下來。”這個句子中,攝念表示用相機收錄并記錄記憶。
同時,攝念可以作為一個動詞,用于組詞。例如:“攝念本”表示用于收錄、記錄記憶的本子。還有“攝念者”表示專門從事記錄記憶的人。
攝念的近義詞有:記憶、記錄、收錄。這些詞語在表達某一行為或意義時與攝念有相似的含義。
攝念的反義詞是:遺忘、忘記。這些詞語表示與攝念相對立的意思,即丢失或忽略記錄記憶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