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病名。 隋 巢元方 等《巢氏病源·四肢病·手足逆胪候》:“手足爪甲際皮剝起謂之逆臚,風邪入於腠理,血氣不和故也。”
“逆胪”是中醫學中的一個病症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逆胪指手足指甲根際處皮膚剝起、倒卷或翹起的現象,俗稱“倒刺”。該詞最早見于《諸病源候論》,描述為“手足爪甲際皮剝起,謂之逆胪”(《諸病源候論·手足逆胪》)。
中醫認為,逆胪是因風邪侵入腠理(皮膚紋理),導緻局部血氣運行不暢、經脈受阻,使皮膚失去濡養而枯剝逆起。現代醫學(西醫)将其稱為“逆剝”,認為與皮膚幹燥、維生素缺乏或外力摩擦有關。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治療方案,可參考《諸病源候論》及中醫皮膚病學資料。
《逆胪》是一個漢字詞語,既有動詞,又有名詞的用法。
作為動詞時,它表示背離、違背等意思,指的是違反某種規定、規則、原則或道德準則。
作為名詞時,它指的是逆境、困難、艱險的處境。
《逆胪》的部首是辶(辵),出自《康熙字典》。
它一共由16個筆畫組成。
《逆胪》最早出現在《詩經·商頌·漢廣》這篇古代詩歌中,意在描述當時王朝政權被推翻,國家不安定的狀态。
《逆胪》的繁體字為「逆胪」,發音和意義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逆胪》的寫法較為繁複,整體結構較為緊湊,筆畫線條複雜。
1. 這個人的行為完全逆胪了我們的期望。
2. 在逆境中能夠承受住困難,才能更好地迎接成功的機遇。
逆流、逆境、逆向、背逆、胪列。
背離、違背、違反、逆反。
順從、遵守、遵循、服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