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ame;ribs] 物體中起支撐作用的架子
扇骨子
傘骨子
(1).物體内起支撐作用的架子。 清 李漁 《閑情偶寄·居室·牆壁》:“用木條縱橫作槅,如圍屏之骨子然。”如:傘骨子。
(2).比喻事物中起主要作用,事物賴以成立、存在的主體或基本要素。《朱子語類》卷八十:“或問《詩》‘六義’注‘三經、三緯’之説。曰:‘“三經”是賦、比、興,是做詩底骨子。’” 黃遠庸 《虛三6*級省制案之輪廓》:“此案共分四種:一曰,地方行政編制法……四曰,道自治草案,其骨子在地方行政編制法。” 魯迅 《書信集·緻劉炜明》:“他們隻将文章大删一通,删得連骨子也沒有。”
(3).比喻實質或内裡。《朱子語類》卷六五:“隻是皮不好,骨子卻好。” ********* 《抗戰以來》三四:“平心靜氣地說,‘表面和骨子脫節’的政治情況下(即表面上盡管說得天花亂墜,而骨子裡卻是另一回事),就是‘明令公布’了,還不隻是一紙具文,有何實效?”
(4).比喻言辭中所包含的強有力的或譏諷或不滿的内容。 郭沫若 《海濤集·我是中國人(二)》:“﹝ 安娜 ﹞低首下心地說得很娓婉,但幸好也還有些骨子在那裡面。”
(5).猶兀自。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五:“ 紅娘 覷了吃地笑,俺骨子不曾移動腳,這急性的郎君三休飯飽。”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七:“見 紅娘 通報,有人喚門。僕使階前忙應喏,骨子氣喘不疊,滿面征塵。”參閱 張相 《詩詞曲語辭彙釋》卷六。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骨子漢語 快速查詢。
“骨子”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物體支撐結構
指物體内部起支撐作用的框架或骨架,常見于傳統器物如傘、扇等。例如《紅樓夢》中提到的“扇骨子跌折”,以及傘骨子、鋼條紮成的架子等描述。這一含義強調物理層面的結構功能。
比喻本質或核心要素
在抽象層面,“骨子”可引申為事物賴以存在的主體或關鍵要素。如《朱子語類》将詩歌的“賦、比、興”稱為“做詩底骨子”,魯迅提到文章被删到“連骨子也沒有”,均指代核心内容或本質。
需注意:部分低權威性資料(如、4)提到“骨子”形容人的性格本質,但這一用法未被權威典籍廣泛收錄,可能屬于非标準或地域性表達。建議在正式語境中優先使用前兩種含義。
相關詞延伸:與“骨子”形近的“骨頭”(gǔ tou)多指動物骨骼,其比喻義(如“硬骨頭”形容堅韌品質)與“骨子”的抽象含義有部分重疊,但兩者不可混用。
“骨子”是一個常用于形容某種特質或品性深入骨髓的詞語,表示這種特質或品性是某人或某物内在的本質、最核心的部分。
根據《康熙字典》,骨子的拆分為“骨+子”。其中,“骨”是這個詞的部首,表明它與骨髓或者人體骨骼有關;“子”則是用來輔助構成詞義的另一個部分。
根據部首和筆畫計算,骨子的總筆畫數為13畫。
骨子作為一個詞語,最早記錄于明代馮夢龍的小說《喻世明言·貪財誤國》中,用來形容人的性情。
骨子的繁體字形為「骨子」。
根據《康熙字典》,骨子在古代演變過程中有不同的寫法。其中,有一種古時候漢字寫法是「骨㐇」。該寫法的字形更為簡潔,但現代漢字中已不再使用。
1. 他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平靜,但骨子裡卻是個熱情洋溢的人。
2. 這件作品展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它的骨子裡充滿了對美的追求。
1. 骨髓:指人體骨頭内的軟質組織。
2. 骨氣:指人的品質堅韌不拔,勇往直前。
3. 骨肉:指血緣關系特别親密的親屬。
近義詞:内在、本質、核心
反義詞:外表、表面、皮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