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旋貌;盤曲貌。《文選·張衡<南都賦>》:“結《九秋》之增傷,怨《西荊》之折盤。” 李善 注:“《西荊》,即 楚 舞也。折盤,舞貌。” 清 吳偉業 《贈松郡付守涪陵陳三石》詩:“湖天搖落雲舒卷, 巫峽 蕭森路折盤。”
“折盤”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折盤”讀作shé pán,主要形容回旋、盤曲的姿态或樣貌。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中,用于描述舞蹈動作、自然景觀或道路的曲折形态。
舞蹈姿态
在《文選·張衡<南都賦>》中,“怨《西荊》之折盤”一句,李善注:“《西荊》即楚舞也,折盤,舞貌。”此處指楚地舞蹈回旋曲折的形态。
自然景觀描寫
清代吳偉業詩句“巫峽蕭森路折盤”,以“折盤”形容三峽山路的蜿蜒曲折。
其他引申
部分文獻中,“折盤”也用于描述水流、雲霧等動态事物的回旋之态,如“湖天搖落雲舒卷”中的意境延伸。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文引用或曆史語境,可參考《文選》《南都賦》等古籍原文。
折盤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将紙或布等物品彎折成各種形狀。它的拆分部首是扌(手)和片(翻),總計五個筆畫。
該詞來源于《爾雅》與《說文解字》,在古代文獻中出現頻繁。在繁體字中,折盤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折盤的寫法有一些變化。在《說文解字》中,折盤的漢字寫法為“繳”。在《康熙字典》中,折盤的寫法為“畵”。這些寫法在現代漢字中已經不使用。
以下是一些關于折盤的例句:
1. 她教會了孩子們如何折盤成動物形狀。
2. 我用紙巧手折盤,制作了一朵漂亮的蓮花。
一些以“折盤”為詞根的組詞包括:
- 折盤紙:專門用于折紙工藝的紙張。
- 折盤衫:一種能夠折疊的衣物,方便攜帶和收納。
- 折盤屏:用于分隔等空間的可折疊屏風。
- 折盤織物:通過特殊的織造工藝而形成微折皺紋的織物。
- 折盤樂器:可以對音調進行折疊變化的樂器。
一些近義詞包括展開、翻折、疊疊、彎曲。反義詞包括展平、打開、伸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