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的意思、梁實秋的詳細解釋
梁實秋的解釋
梁實秋(1902-1987) : 作家,翻譯家。浙江杭縣(今餘杭)人。1923年留學美國。回國後曾任複旦大學、北京大學等校教授。1949年去台灣任教。著有散文集《雅舍小品》、《沉思錄》、《秋室雜憶》、《文學因緣》等。從30年代起至1967年止,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
詞語分解
- 梁的解釋 梁 á 架在牆上或柱子上支撐房頂的橫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長條形承重構件:房梁。棟梁。梁上君子(指竊賊)。 橋:橋梁。津梁(渡口和橋梁,借指學習的門徑)。 器物、身體或其他物體上中間高起的部分:鼻梁。山梁
專業解析
梁實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原名梁治華,字實秋,是中國現代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文藝理論家。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其名字含義,“梁”為姓氏,“實”取義“充實、真實”,“秋”象征成熟與收獲,三者結合寄寓着務實求真、厚積薄發的文化内涵。
一、學術身份與文學貢獻
梁實秋早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後赴美留學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他是中國最早系統研究莎士比亞的學者之一,曆時37年獨立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翻譯,被學界譽為“中國莎學奠基人”。其散文集《雅舍小品》以白話文為載體,融合古典文學韻味,開創“閑適派”散文風格,入選《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經典教材。
二、文藝理論建樹
作為新月派代表人物,梁實秋提出“文學根基于人性”的核心理論,主張文學作品應超越時代局限,直指人類共通的情感本質。這一觀點在《文學的紀律》《浪漫的與古典的》等專著中形成完整體系,對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産生深遠影響。
三、語言學與詞典編纂
梁實秋主持編纂的《遠東英漢大辭典》收錄詞條16萬餘條,首創“例句譯注法”,成為兩岸三地使用最廣泛的英漢工具書之一。該辭典的詞源考證與語義辨析方法,被《辭海》編纂委員會列為重要參考文獻。
注:文獻來源依據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中國文學卷》、商務印書館《中國翻譯家辭典》等權威資料綜合整理。
網絡擴展解釋
梁實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原名梁治華,字實秋,是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和翻譯家。以下是對其生平與成就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信息與背景
- 本名與筆名:原名梁治華,字實秋,號均默,筆名包括子佳、秋郎、程淑等。
- 籍貫:祖籍浙江杭縣(今杭州),出生于北京。
- 教育經曆:1915年考入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1923年赴美留學,專攻英語與歐美文學。
二、學術與職業經曆
- 任教經曆:歸國後,曾于南京東南大學、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校任教,并擔任外文系主任、圖書館館長等職。
- 翻譯成就:國内首個系統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耗時近40年獨立完成《莎士比亞全集》40卷翻譯,被譽為中國翻譯史上的裡程碑。
三、文學貢獻與觀點
- 散文創作:代表作《雅舍小品》系列散文集,以幽默典雅的語言風格著稱,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出版最高紀錄。
- 文學主張:主張文學無階級性,反對政治化創作,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展開激烈論戰。
- 文學批評:出版《浪漫的與古典的》《文學的紀律》等文藝批評專著,強調理性與紀律在文學中的作用。
四、思想與影響
- 對“勤”的闡釋:在散文《勤》中提出“懶惰是人性,自律方得自由”,倡導通過自我約束實現人生價值。
- 文化融合:作品兼具傳統文人的雅緻與西方人文主義精神,被譽為“中西合璧的文學典範”。
五、故居與紀念
- 青島故居:位于魚山路33號,是其創作《文藝批評集》和翻譯莎士比亞的場所。
- 台北故居:現為曆史建築,2012年起開放參觀,保留其生活痕迹與學術交流場景。
梁實秋以兩千萬字的著作量、跨領域的學術成就,以及對現代漢語散文的革新,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
别人正在浏覽...
拔出焙蠒賓遊裁兵慘悼車甲成方嗤眩重霄初文大夥兒誕發電磁波疊見斷七方情方外司馬蓋建該宥高下在心桂林一枝鬼使神差軌忒诃黎勒江湘交迫接待站靜躬精色舊院鞠部頭距躍勘探流年糜弊旁禍撲擊凄戀青插手碁陣期質诎要桡膕軟卧深談射貼題本挺稈枉志委遲尉官韋經僞民巍聳唯我論午間物力無憂獻呈斜線晞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