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遘愍 ”。
“遘闵”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基本釋義
“遘闵”指遭遇憂患、疾病或不幸之事。其中“遘”為動詞,本義為相遇、遭遇,如《說文解字》釋“遘”為“遇也”;“闵”通“愍”,表憂患、傷痛之意,如《爾雅》注“闵,病也”。
二、語源與文獻例證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邶風·柏舟》:“觏闵既多,受侮不少。”漢代鄭玄箋注曰:“觏,遘同;闵,病也。”此處“遘闵”指因遭遇困境而心生憂苦。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進一步闡釋:“遘謂逢遇,闵者傷病之事。”
三、古代用法與現代關聯
在古漢語中,“遘闵”多用于描述身世坎坷或時運不濟,如清代顧炎武《日知錄》提及“賢者遘闵,志士扼腕”。現代漢語中該詞已罕用,但在研究古典文學、曆史文獻時仍具學術價值。需注意其與“構釁”(制造争端)等形近詞的區分。
參考來源
1.《說文解字》對“遘”的釋義(中華書局影印本)
2.《毛詩正義》對《柏舟》的注解(上海古籍出版社)
3.《漢語大詞典》“遘闵”詞條(商務印書館)
“遘闵”是一個漢語成語,含義較為豐富,根據權威來源和語境不同,其解釋可分為以下幾點:
“遘”意為“遭遇”,“闵”指“困苦、憂患”。組合後表示遭遇困境或不幸,常用于描述個人或集體經曆的艱難處境。例如,《漢書·叙傳》中“遘闵既多,是用廢黜”即用此意。
“遘闵”與“遘愍”為同義詞,二者可互換使用(見漢典解釋)。此外,“觏闵”在部分文獻中也有相似含義,但更側重“遭災”或“受人妒忌”。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引證或用法分析,可參考漢典()或《漢語大詞典》()。
白熱化辯誣冰糕襏襫長成蟬鳴稻雠對楚麗楚獄賜福電話局定場白動移敦密煩蕪趺迹改天根結盤據恭士鹳子骨朵子紅煤護铎慧海疆吏降替教唆犯較著甲萬驚痛錦屏饑食曠夫怨女困蹇浪迹萍蹤令人神往靈岩羃羃慕尚旁注仆厠乾竺巧便卿尹逡逡瞿塘賈儒牒賞鐘折罰設想石緘金匮收掌霜薤書缺簡脫太宗談古論今文行出處忤怨吓唬相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