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神助 秦始皇 驅趕山石下海造橋的典故。《西湖二集·馬神仙騎龍升天》:“ 秦皇 謾作驅山計,滄海茫茫轉更深。”參見“ 驅石 ”。
“驅山”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ū shān,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維度解析:
由“驅”(驅使)和“山”(山體)組成,字面意為“推動山體”,比喻以極大的決心和力量克服困難或排除障礙。例如在描述個人或集體突破困境時,可用此詞強調毅力和行動力。
該成語與秦始皇的傳說相關。相傳秦始皇曾借助神力驅使山石填海造橋,《西湖二集·馬神仙騎龍升天》中記載:“秦皇謾作驅山計,滄海茫茫轉更深。” 這一典故賦予了成語神話色彩,常用于形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或超凡的壯舉。
需注意,“驅山”屬于較冷僻的成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文化語境中。其核心思想與“愚公移山”有相似之處,但更側重“主動驅使”而非“持久改造”。
《驅山》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驅趕山嶽,比喻力量浩大,無法征服的對手或難以克服的困難。
《驅山》共有兩個字,分别是“驅”和“山”。
“驅”的部首是馬字旁,總共有7畫。
“山”的部首是山字旁,總共有3畫。
《驅山》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莊子·秋水》篇中的一句話:“至人無己,禍莫大于貪。貪得之謂禍,能無怨乎?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驅千裡之馬,可以指驅萬年之山。”這裡的“可以指驅萬年之山”意指至人具有超凡的力量,能夠驅趕千裡之馬和萬年之山。後來,這句話經過演變成為了成語“驅山”。
在繁體字中,“驅”和“山”的字形與簡體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在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古時候“驅”字的寫法是“饋”的上面加一點,下面加六點,形狀稍有差異。而“山”字的寫法基本保持不變。
1. 他具有驅山的意志和毅力,總能克服各種困難。
2. 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我們要有驅山的勇氣和拼搏精神。
驅散、驅趕、驅除、驅逐、驅使。
驅逐、驅散、驅除。
順從、順應、接納。
【别人正在浏覽】